虞美人
李煜
【原文】
春花秋月何时了[1]?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2]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3]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
[4]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释】
[1]何时了:什么时候才能结束。言痛苦没有终结。
[2]故国:指南唐都城金陵(今江苏南京)。
[4]君:作者自指。
【作者】
李煜(937~978年),字重光,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子,南唐后主。李璟在位时南唐已称臣于周,李煜即位后宋已经代周建国,南唐形势更加岌岌可危,治国无能的李煜只好对宋称臣纳贡,以求偏安一方。开宝七年(974年),宋军大举南下,次年十一月攻破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被封违命侯,实际上已经成为比较体面的阶下囚。宋太宗即位,又晋封李煜为陇西郡公。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李煜卒于开封。李煜精通书画,熟谙音律,工于诗文,词尤为五代之冠。他的词可以他降宋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作品继承了晚唐“花间派”的词风,风格柔靡;后期身为俘虏,词作多写亡国之痛,情感真挚,语言清新,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李煜在词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他不仅扩大了词的题材,而且拓展了词的意境,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赏析】
这首词是李煜被俘到汴京后所作。据说,这首词写好之后,于他生日七月七日那天晚上,在开封的寓居里宴饮奏乐,叫歌伎进行演唱,声闻于外。后来宋太宗知道了这件事,觉得他有故国之思,就命令秦王赵廷美赐他牵机药,把他毒死。所以,这首词,可以说是李煜的绝命词。
词的开头说,春花秋月的美好时光,何时了结。因为一看到春花秋月,就有无数往事涌上心头,想到在南唐时欣赏春花秋月的美好日子,不堪回首,所以怕看见春花秋月。这一提问包含了深刻的含义:首先,从被问的对象来看,春花和秋月,众所周知,象征着美好的事物,按照正常的逻辑,一般人都希望能够永远留住它们;从提问者的角度来看,既然问他们何时终了,也就暗含着希望它们尽快逝去的意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符合正常逻辑的思维?“往事知多少!”读到这里,虽然我们仍不知道“往事”指的是什么,但可以了解到的是,是春花、秋月引发了作者对这些往事的回忆。而这种回忆夹杂了那么沉痛的感受,对一个亡国之君来说,这种往事多么的不堪回首。在东风吹拂的月明之夜,金陵的故国生活不堪回首了。那里宫殿的雕栏玉砌应该还在,只是人的容貌因愁苦变得憔悴了。倘若要问有多少愁苦,恰恰像一江春水向东流去,无穷无尽。一江指长江,用一江春水来比愁,跟南唐故国金陵在江边相结合,充满怀念故国之情。应该说,李煜这样的词,不仅是写他个人的愁苦,还有极大的概括性,概括了所有具亡国之痛的人的痛苦情感,如怕看到春花秋月,怕想到过去美好的生活。再如故国的美好景物已经不堪回顾,故国的雕栏玉砌等还在,但人的容颜因愁苦而改变,这里还含有人事的改变。这一问一答,就把“愁绪”这种虚无缥缈的事物以一江东流的春水形象地表现了出来。虚实的互化,别有一种美感在其中。这一句也因其生动形象的写愁手法成为历来人们所传颂的名句。
整首词正是反映了有亡国之痛的人的感情,担负了所有这些人的感情痛苦,这正说明这首词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代表性,这正是这首词的杰出成就。
全词通过具有诗意的形象比喻,真实而深刻地表现了李煜的亡国之痛,意境深远,感情真挚,结构精妙,语言清新,达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词虽短小,但余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