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桥的传说故事(中国名桥的故事)

在富源县大河镇镇政府东南方约两公里处的块泽河上,有一座石拱桥,名叫洞潭桥,也称仙人桥。洞潭桥横跨块泽河,由一大一小两个石孔组成,就像一个大人牵着一个小孩。桥面西北高、东南低,呈斜坡状,全长43.9米,宽4米,离河底最高约15米,大桥就地取材,使用河中巨石作为桥墩基座,桥拱中部悬挂铁质宝剑,两侧桥楣正中央刻有显眼的太极图。

关于这座石拱桥,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玉帝有两女一男三个孩子,在天庭待的时间久了,有点腻了,这一天,姐弟三人突发奇想,到天黑后瞒着父母到人间去游玩游玩。

等到了人间,他们看到一条河,犹如一条白色的带子蜿蜒盘旋于山谷间。于是他们顺流而下,一路嬉戏,河水还算平缓。可正当他们玩得正欢时,河水在崇山峻岭间突然飞流而下,形成了三米多高的瀑布,水花四溅,像一条巨龙向东奔腾而去。

姐弟三人毫不犹豫地跳进瀑布,尽情玩耍,累了就躺在大石块上休息。看着山腰上点点灯光,听着哗哗的流水,妹妹忧伤地说,“这么险峻的地方,人们生活起来一定很艰难。”弟弟却漫不经心地说,“那还不简单,建座桥不就行了。”姐姐若有所思地说,“要是能建,早就建好了,你们看旁边的乱石,估计建桥很艰难。”

为了一探究竟,姐姐假装成一个投宿的路人去打听,一问,果真如此,当地人世世代代都想在这里建座桥,但始终没有建成,为了建桥,还被河水冲走了很多人。

姐弟三人决定帮这里的人们建桥。他们分工合作,弟弟负责运石料,姐姐和妹妹负责设计和垒砌。桥设计好后,在建桥基时,遇上了大麻烦,由于河水太猛,转折角度太大,石头一扔下去就被河水冲走,折腾了好久,桥基始终无法弄好。弟弟腾到空中查看,他要找更快捷的建桥办法,突然看到后所有一座石山,经目测长度刚好,放在这里建桥正合适。弟弟决定赶着牛去把那座石山拉来当桥用。弟弟人小,有点贪玩,他赶着牛拉石山,边走边玩。当他把石山拉到今白马村小堡子附近的坝子中时,突然听到了鸡叫,他以为天快亮了,担心回不了天庭,于是就把牛和石山丢下,匆忙返回天庭了。

姐妹俩等不来弟弟,就发动群众磨豆浆,豆浆和着沙石很快就凝固成了一块巨石,大家齐心协力把巨石弄到河边,姐姐对着巨石吹了一口气,巨石就滚落到了河中央水流湍急处,稳稳当当地立在那里,任河水怎么冲都纹丝不动。姐妹俩飞到巨石上踩了踩,确认万无一失后,就以此巨石为桥基,在上面建了一个大桥墩。桥很快就建好了,人们都跑上桥欢呼雀跃,异常高兴。这时鸡叫了,天快亮了,等不来弟弟的姐妹俩匆忙返回天庭。

弟弟半途离开,很是惭愧,总想寻找机会将功补过。

一天,弟弟在南天门耍剑,突然看到一条蛟龙在河里兴风作浪,两岸人民深受其害,姐姐们建的那座桥摇摇晃晃,岌岌可危。弟弟飞奔而来,与蛟龙殊死搏斗,杀死了巨蟒。正打算离开,突然觉得不妥,就飞到桥上,在桥楣正中央刻了个镇桥的太极图,在桥的两边各竖了一个石狮子,又拔了一根头发变成一把宝剑悬挂于小桥洞的正中央,这是为了防止“蛟龙抬头”,剑尖朝下,即使蛟龙跃出水面,高度也不会太高,就会保证大桥的安全。一切安顿好,弟弟才放心地回到天庭。

当地人为了感恩姐弟三人,就把这座桥取名为仙人桥,后来被文人雅士改名为洞潭桥。

如今,白马村委会小堡子村前的坝子中央,有一座小山名叫石轱牛,人们说这就是弟弟当年丢下的牛和石山。白马村当地还流传着育儿俗语:“做事莫学小儿郎,不顾姐妹建桥难,听到鸡儿三声叫,扔下石山和牛跑。”可惜的是,据斑鸠树村民介绍,洞潭桥两边桥头的石狮子,后来被人为损毁了。

据《光绪平彝县志》记载:洞潭桥在清光绪七年(1881年)因河水暴涨受损,清光绪八年(1882年)又重修。洞潭桥多年来一直是两岸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交通要道,也是当地人文化交流、经济发展的重要纽带。后来,因为洞潭桥年代太久,无法承载日益繁重的运输重任,古桥两端遂被全部封控,洞潭桥也被列为富源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7年,在洞潭桥西北约四米处,重建了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平板桥,如同接力一样,接过洞潭桥的历史重任,继续联通两岸,更好地服务当地人民。

如今,站在新桥向洞潭桥望去,古老的洞潭桥依然苍劲雄伟,坚若磐石。它见证了历史,也在召唤着未来。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