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鸦喝水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故事内容及给人启示)

《乌鸦喝水》的故事,儿时的记忆里,以“聪明”的字眼来定性这只黑黝黝的乌鸦。窄口径、半瓶水、小石子,尖喙微伸瓶口,就喝到了瓶里的水。

一直以来,从来没有人质疑故事的“科学性”,只沉浸在说教的“理论性”中。遇到问题,发挥主观能动性,“办法总比困难多”的“正向思维”,以不容置喙的语气,占据着“能力的高地”,似乎实际生活中,并没有永远绊住脚的事。

这只“聪明乌鸦”,在毫无质疑的声音中,携带着思维的惯性,被应用在职场中,当成一种“管理哲学”,告诫员工在工作落地执行中,要有“乌鸦精神”,学会动脑,总有办法。

【场景】:小王,这件事情的结果不太理想啊!虽然部署任务时,我给你讲了我的思路和建议,但是你在具体工作执行中,也要兼顾实际,要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不能按部就班地按我的意见来,不考虑工作现状啊!

领导的评判点,落脚在员工如何兼顾“领导的思路和自己的想法”上;但是,实际工作的矛盾点在于,如果不完全按照领导的思路和建议,结果不理想时,领导批评的“帽子”会更大!不服从和不动脑,二者的厉害关系,大多数人还是能够掂量出来的。

《乌鸦喝水》的寓言故事,以一种“静态化”的情境,靠“单向化”的思维来解决实际困难。而领导和员工,不仅是一种“动态化”的思维矫正和行动轨迹,而且还是“双向化”的兼顾对象,难度系数攀升了很多。

借用寓意哲理,领导的“思路”代表着石头,员工的“想法”代指水,到底水里面要掺杂多少石头,才能达到“喝到水”的理想结果,即在领导和员工之间达成平衡。

这种科学性的现实操作命题,往往被宏观性的哲理所掩盖,很少有人探究:石头(领导的“思路”)和水位(员工的“想法”)的平衡关系,到底是多大比例?

谁知,埋下头一探究,竟发现《乌鸦喝水》的故事是“骗人”的,按照课本上的瓶子、水位、石头,就算乌鸦将石头塞满瓶子,依旧不会喝到水!

为什么?因为按照试验结果,乌鸦将石头塞满瓶口时,水位只会升到瓶子的一半,乌鸦根本是喝不到水的。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关键的症结点就是,空瓶里的水,不到瓶身的一半,往里面扔再多的石头,水位也不会升到瓶口。

那有人可能会说,那将瓶里的空水装得超过瓶身一半,乌鸦肯定就能喝到水了吧!

不,乌鸦还有可能喝不到水!因为石头大小不一,也会影响着水位!

真正的答案就是:乌鸦能否喝到水,与石头之间的缝隙体积和瓶里水量体积的比例有关!如果瓶里的石头缝隙体积大于水量,石头塞满瓶身,乌鸦也是喝不到水的!

乌鸦喝水的痛点,往往也是职场问题的症结所在,如果安排部署一项工作,领导的方向不明、思路不清、决策偏差,员工又没有太具体的执行思路和目标性的落地举措,结果往往就难以达到预期。

现实工作中,领导给出的建议往往是宏观性的指导,很少有具体的方法指导。那么,员工在工作中,如何兼顾和平衡领导的思路和自己的想法?

矛盾的关键点就在于:员工如何利用领导的“石头”(思路)。大石头,代表着“方向性”的目标;小石头,代表着“战术性”的举措。会动脑的员工,往往会将“大石头”装进去,避免犯方向性的错误,因为领导的决策一旦定下来,轻易不会改变;而“小石头”,则要因事而宜,随机定夺,是员工便宜行事的决策范围。

所以,为了解决兼顾平衡领导的思路和员工的想法这个“二难命题”,员工需要卡住“拍板”、“捆绑”、“汇报”、“矫正”四个关键词。

01

员工被领导安排一项工作任务时,“方向性”的指向标,一定要明确点位,否则,员工糊里糊涂地领受任务后,具体执行过程中,一旦出现偏差,对领导而言,那就是“缘木求”,内心会非常质疑你的能力。

如何防止这种现象?员工要记住“拍板”二字。

拍板什么?谁来拍板?这是两个需要回答的问题,否则,“方向性”的错误就会发生。

拍板的对象,肯定是工作,至于拍板的内容,主要体现为三点:一是工作的规划和布局;二是工作的阶段性目标和分步骤进度;三是工作的完成节点和标准。

这三点“拍板”内容,既是对工作的“定性”,也是对任务的“定量”。所以,这样的拍板肯定是领导点头、员工同意。

获得领导明确的答复和肯定,员工再去执行和部署,这种“时间性”的先后顺序,也隐藏着一种“逻辑性”,那就是理论指导行为!看似浅显的道理揭示,却往往在职场中会犯错误,没有最终拍板,就匆忙定方案、去部署,结果领导和下属,两头被“挤压”,难受得很。

所以,拍板是倍增水位的“第一块”石头。

02

“同坐一条船”、“捆在一根绳上的蚂蚱”,这是很多员工的隐性心理。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捆绑”!捆绑的对象,通常就是领导和同级。目的就是,分解风险,结果共担!

如果面临的是急难险重的工作任务,尽量不要独自承担,尤其是面对陌生领域,更要谨慎行事。所以,工作任务能够多人参与、多人承接的,将相关工作部门和人员捆绑在一起、集聚在一起。

当然,捆绑的出发点并不仅仅是为了怕担责、怕风险,而是集聚观点和思路,为了更方便地落实好任务,本质上就是一种“保障机制”和“应急办法”,确保面对突发情况时,能够有能力将问题及时予以解决;能够在工作执行过程中,更为细致地发现和纠改执行偏差等问题。

捆绑不是一种推诿、一种退后,而是一种部门间进行无缝衔接和合作的机制,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内部“空耗”。

如何实现对领导的捆绑?这就要员工讲究方式和方法。实际工作中,很多员工往往会将预定的方案和规划,再重新向领导陈述一遍,明确获得领导的同意后,然后再去执行。这就是一种典型的“捆绑”方式,即使结果出现偏差,领导也不能自己否定自己。

因此,捆绑是倍增水位的“第二块”石头。

03

捆绑和汇报,二者之间的微妙关系就在于:捆绑能够实现上下级的“双向互动”!

职场中,领导和员工之间的互动,往往是“单向化”的交流方式,领导一般不会主动降低姿态,叫员工去询问工作进度或谈心谈话的,几乎都是员工主动向领导进行汇报。

当然,捆绑方式并不能直接促成“单向化”的交流方式变为“双向化”的沟通渠道,关键变量还是要靠“汇报”。

职场有句名言:“领导看重结果的同时,更看重你汇报的态度!”如果一项工作安排部署下去,员工迟迟没有对工作的起步状况、中间环节进行汇报,想必此时领导内心已经“一圈黑”了,对员工的不好印象也已形成。

汇报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让领导知晓工作的进度现状,关键是要解决三个问题:

  • 对工作的阶段性方向、举措进行汇报,防止出现方向偏差,举措不切合实际等;
  • 要领导对每一阶段的现状进行“拍板”,给予肯定,用阶段性的“指令性”信号,来为不同阶段的工作进行定性;
  • 汇报的目的,在于发现问题,予以及时矫正,最大程度减少损失。

因此,汇报是倍增水位的“第三块”石头。

04

矫正,是“事中”举措,是“事中”环节,是“事中”损失,概念与性质,和“事后”现状,有质的区别。

“事中”举措进行调整,那是工作常态;“事中”环节进行变动,那是工作需要;“事中”损失进行弥补,那是工作投入。如果只是将“事中”改变“事后”,一个字的变化,就会发生质的改观。

欧洲有句名言:成功都是靠点滴的微小矫正,垒积起来的“翻修墙”!

实际工作中,很多职场人为了面子,并不愿意“自揭锅盖”,宁愿肉烂在锅里,也不愿捞出来,清洗晒干,进行回炉返工。根本症结就在于内心的这道坎,怕面子上挂不住,觉得领导会对自己有看法、下属会对自己不信任。

  • 我们往往会陷入“自我闭塞”的怪圈,越是觉得别人想要看你什么,你就越要遮掩和隐藏,结果却被不知放大多少倍地知晓了、看到了,朝着相反的更远方向发展。
  • 矫正,不是“隔靴挠痒”,不是“蜻蜓点水”,要实打实地解决一些实质性、关键性的问题。
  • 矫正的机会,还是提出“协助”要求和给予更多支持的机会,借着工作问题的外衣,更好地获得批准。

因此,矫正是倍增水位的“第四块”石头。

“拍板”、“捆绑”、“汇报”、“矫正”,这四块“倍增石头”对员工来讲,价值很大,利用好了,能够起到“一箭多雕”的作用。但是,如何兼顾平衡,这是员工需要解决的另一层面的难题。
  • 平衡,在职场中多少有点“术”的味道。直白地说,就是工作方法和指导策略。
  • 平衡,重在沟通、协调和组织,这是平衡的“三个支点”。这三个支点,缺一点都足以让目标发生偏差。
  • 平衡,关键在于兼顾,因为领导的思路是在工作的“上游”,员工的想法是在执行的“下游”,想要完全对接,就要采用“取舍”的办法,才能实现动态化的兼顾。

兼顾平衡,是工作的常态,员工在进行思路、方案、建议、举措的取舍之前,要明白一个道理:个人的工作业绩,归根结底是企业的成果,一切的价值输出口径,永远都是领导。

员工对这个理念通透认知后,就会明白以下三点做事原则:

“大石头”定性,“小石头”变量

领导布置一项工作,大的思路和布局,一定要坚定立场,当然要和领导做到同频共振,这就需要员工不断去沟通、交流、汇报,以期达到一致的认同感。

倍增水位的“大石头”,员工要精准把握,放进多少,要准确到每一个。

至于影响工作进展的一些“边角料”,也就是倍增水位的“小石头”,即领导的一些具体性、个性化的建议和对策,具体执行中,员工就可以进行实际裁夺。

所以,“大石头”定性,“小石头”定量,方向性的原则要坚持,具体化的方法可变动。

增加“小石头”的紧密度

员工要想达到倍增水位的目标,就要在领导思路的“小石头”上进行“密度”夯实。

如何调减“小石头”的紧密度?有两种办法,

  • 将工作的实施阶段进行划分,每个阶段,根据领导提出的建议,进行可行性的分析,对接实践,按照“勾连度”的强弱指数,进行排序;
  • 将领导的建议和对策,按照影响力和作用性,进行“区域性”分布,某个阶段的建议和对策实用些,确实具有指导意义,那么这个阶段的“小石头”就可以多装一些。

这种做法,目的就是减少“小石头”和“水”之间的缝隙,确保水位能够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提升“水位”的原有高度

兼顾平衡领导和员工之间的思路和想法,确保工作质效获得肯定,关键还要看员工自身的“水位”到底有多高。

如果员工的自身水位,本身就不及瓶身的一半,工作部署执行中,无论扔进多少石头,也很难看出工作实效。所以,提升自己才是“硬道理”。

乌鸦能不能喝到水,本质上还是水位的问题。工作如何实现兼顾平衡的目标,还是看水位对石头的稀释度有多大。

总之,领导的思路和员工的想法,可以借用“乌鸦喝水”的哲理,用好“拍板”、“捆绑”、“汇报”、“矫正”四块“石头”,在“大石头”定性、小石头定量,增加“小石头的紧密度,提升“水位”的原有高度三个原则上,实现兼顾平衡的目标。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