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慨生命脆弱生命短暂(生命的脆弱与无奈的故事)
生命有长有短,但都应该完整而有尊严
我们忘了生命是脆弱、易碎和短暂的,我们都假装永远不会死。
——《奥斯卡与玫瑰奶奶》
据说在撒哈拉沙漠里有一种植物,一生只能活一天。
它的种子一接触到水,就会发芽,生长,然后枯萎、凋零,到晚上就一切结束。
作为一朵花,它很孱弱,但是它勇敢地完成作为一株植物所有使命,在一天之内,像一个英雄一样,没有懈怠。
如果你能活120岁,你会怎样度过生命的每一天?
如果生命只剩下12天,又该如何对待每一天?
《奥斯卡与玫瑰奶奶》,就是这样一个,把生命浓缩在12天之内的,关于“死亡”,关于“生命”的故事。
“慎终追远”是中国传统,避而不谈“死亡”同样也是中国传统,似乎“不说不提”,这个事情就永远不会来临。
然而《奥斯卡与玫瑰奶奶》的小主人公奥斯卡,一个10岁的小男孩,已经在面临死亡的问题。“生”与“死”对他来说并不是一个选择,而是无可奈何的、不可逆的旅途——得了白血病的奥斯卡,在所有医疗手段都用过之后,生命依然要走向终结了。在生命的最后12天里,他把每天当作10年,每年给上帝写一封信,讲述他所经历的青春期、爱情、婚姻、中年危机等等。
不,这不是一个压抑的的故事,而是以儿童的眼光,用游戏的方式,看待生命、死亡、上帝,充满儿童的想象力和对人生的“浓缩体验”。
在清明节读这本书,尤其合适。
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活在当下,不负时光
已故作家史铁生,曾经在《我与地坛》里说过: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是一个必然降临的节日。这是他与死神一再擦肩而过之后,在四百多年历史的地坛里,摇着轮椅得出的结论。
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
得知自己无法再好起来,连父母都难以面对。10岁的奥斯卡在义工玫瑰奶奶的提议下,开始他把1天,当作10年的旅程。浓缩在12天里的百岁人生,包含人生所有重大课题
第一天,懵懂的童年——早上出生,中午五岁,晚上十岁了,但是,奥斯卡在这一天的信里写:十岁前什么都不懂呢。
第二天,悸动的青春期——奥斯卡喜欢同样住院的蓝色佩吉。15岁的青春期,谁不为隔壁的美丽女孩心动过?喜欢一个人就要告诉他,是奥斯卡这一天最大的收获;“魅力不只靠骨骼与肌肉,也靠心灵的力量”
第三天,婚姻与责任——三十岁的奥斯卡,和蓝色佩吉结了婚。“第一次婚姻有点脆弱,但如果是好的婚姻,就需要细心呵护维持”。
第四天,人到中年的美好与烦恼——四十岁,自己有病,老婆动手术。奥斯卡甚至决定让上帝也休息一天,所以没有许愿。人到中年,也更能理解他人的不容易;
第五天,中年危机——亲过中国女孩的事情被老婆佩吉发现了,佩吉要绝交。这一天,奥斯卡在信里,问上帝想要什么礼物——我们有圣诞老人,上帝不一定有啊。
…………
第十一天,生命是一个奇特的礼物——奥斯卡一百多岁了,睡了很久,感觉不错。“当人老得不能动弹了,是要用智慧来享用生命的”。
“生命是一份奇特的礼物。一开始,我们高估了这份礼物,以为得到了永恒的生命。然后呢,又低估它,认为它腐烂、短暂,几乎要抛弃它。最后,人们才明白,这不是一份礼物,仅仅是一次出借。于是,我们就试着配得上这个生命。我一百岁了,知道在说些什么。人越是老去,越要懂得享受生命的滋味。我们要变得更细腻,更艺术。十岁、二十岁的时候,无论哪个傻瓜都会享受生命,但是到了一百岁,当你不能动弹的时候,就要靠智慧来享用生命了。”
这次疫情,多少人经历生离死别,陶渊明说“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那么多人付出生命的代价,至少,应该换来我们对如何活的思考:
每个人都有自己需要面对的命运,而每个人的命运都布满了坎坷,只是呈现出不同的方式而已。
史铁生用纸与笔拓展了生命的宽度,奥斯卡和玫瑰奶奶用智慧拓展了生命的长度。
认认真真活在当下,是我们唯一的选择,才不枉费这明媚的春光。就像奥斯卡在他120岁的生命里感受到的:
除了顽强、有尊严的活着,生命本没有答案。
接受自己与医生的无能为力,坦然面对生命的脆弱
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代明在一次演讲中说过:人的疾病,三分之一不治也好,三分之一治了就好,三分之一治也不好。人类7000种罕见病,到现在是没药可治的,只能终止妊娠。比如肿瘤占了人类1/4的死因,很多治了不如不治。
在得知奥斯卡无法治愈之后,他的父母无法接受,甚至一直回避见奥斯卡。就连奥斯卡的医生,也觉得无法面对这个孩子。
而奥斯卡告诉玫瑰奶奶:“我觉得大家想象出另一种医院,与现实中的不一样,好像来医院就是为了康复,其实来这里也会死的。”
对自己的医生说:
“我在服药方面一直很积极配合,您在治病方面一直无可挑剔,所以不要一副自责的样子了。如果您不得不向人家宣布坏消息,告诉他们疾病的拉丁名和无法治愈的结论,那不是您的错。轻松点,放松心情,您又不是上帝他老人家,不是由您来指挥造化,您只是个修理者。”
对照现实的诸多伤医事件,令人感慨万分——
为什么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医生必须治愈所有疾病,老师必须解决所有学生问题?
当一个社会里,患者不再信任医生,学生和家长不再信任老师,成本是巨大的。
肉体上的痛苦VS精神上的痛苦,究竟哪个更难忍受?
读《奥斯卡与玫瑰奶奶》时,总是会一再想到已故作家史铁生,隔着时间与空间,奥斯卡与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异曲同工。
玫瑰奶奶对奥斯卡说:“一种是肉体上的痛苦,一种是精神上的痛苦,前者我们被迫忍受,后者却是我们自己选择的。”
在“最狂妄的年纪上断了双腿”的史铁生,在漫长而艰难的岁月里,对命运反复叩问之后,说:生命的意义本来就是在于自己的选择和抗争之中,只有勇敢地面对命运的残缺,挑战命运,才能体现出生命的价值来。
或许最能体现这个主题的,是贝多芬。罗曼·罗兰的《名人传》,记述了贝多芬失去听力之后的痛苦与沉寂。在创作的巅峰时期,突然失聪耳聋,沉沦在不安与恐惧中。痛苦使他陷入对悲观与绝望,甚至写下遗书,幸好,音乐挽救了他——在心灵的深处的声音告诉他:“还有音乐在那里等待着我呢!等我到了不能写乐谱的时候,再死也不迟吧!”
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交响曲”的指挥家,你选择的,才是你真正的命运。
生命的意义在于什么?在于创造与探索更多的充实与美好。
又是一年清明节。
小时候,课本上说,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生于和平年代的我们,似乎对此并没有多大的感触。然而经历过这场疫情,亲身经历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我们的平静与安宁,原来,真的是他人的牺牲所守护的。
慢慢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会恢复“常态”,可是很多人,永远地留在了上一个冬天里,他们没等到这个春天。
在这个“生与死”的节日里,哀悼那些付出了生命的人,是他们的牺牲与慈悲,守护了今日的“恢复常态”。也感恩生命的馈赠,希望我们都能尊严地活着,对得起“生命”这份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