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高校学子说祖国航天了不起(为宇宙天团入港播种)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邱晨辉

“你以后想上太空吗?”

“想!”

“那你锻炼好身体,等你长大了把你送上太空,当现代的小嫦娥,说不定能跟在天上待了几千年的嫦娥老奶奶见面。”

这段幽默的对话,出自一老一少。老人是83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长征系列火箭总设计师龙乐豪,小的是香港培侨书院小学六年级蒋昕禾。话音未落,在场众人会心一笑。

6月25日,龙乐豪一行到访香港培侨书院。这是内地航天科学家团队访港的第4天。几天来,这支被誉为“宇宙天团”的队伍,在香港掀起一阵阵航天热潮,所到之处气氛热烈,掌声不断。每逢交流结束,科学家团队更是被港生团团围住索要签名、求合影、追问问题。

“这次航天科学家团队访港,受到的热烈欢迎,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团队成员之一、航天科技集团第五研究院副院长赵小津说。他告诉记者,不少在港媒体用“国宝”“英雄”这样的字眼来称呼航天科学家,这对科学家团队来说,既是荣耀和赞誉,也是一种激励。

连日来,香港细雨霏霏,但这并未挡住香港青少年“追星”的热情。

6月24日上午,龙乐豪院士、孙泽洲总师在香港大学的讲座“拖堂”到将近中午一点,但在场的学生没有一人离开。

龙乐豪见台下同学仍非常踊跃,即兴追加现场提问环节,“哪个同学有问题,咱们现场提,直接站起来,我还会送上一份小礼品!”

香港大学学生陈炳丞第一个举手提问:“我们会不会把航天员送到火星?”

龙乐豪笑着说,目前我国没有载人火星计划,但也在积累相关技术。然后,他面向提问学生做出一个邀请的动作说,“希望下一代继续努力,有机会登陆火星。”

讲座结束后,学生们依然不愿离开,将龙乐豪团团围住,追问问题,求合影。

16岁的香港旅港开平商会中学学生郑巧仁第一个跑到龙乐豪身边,“我们什么时候可以造出可回收火箭?”

和郑巧仁一起来的,还有同校的10个同学,大家听闻“宇宙天团”的大名,便找到老师“组团”来听课。

来自汉华中学的黄同学说:“太震撼了!刚开始看祖国航天成就的短片时,我就已经‘眼湿湿’了。”

香港大学校领导告诉赵小津,“已经好多年没有见到这样的情景了,而且,港大的讲座全是学生自己主动报名,不用学校提要求的,防疫缘故,还有些学生通过直播收看讲座。”

4天下来,包括两位80多岁院士在内的航天科学家团队,马不停蹄奔赴2所大学,6所中学。香港青少年的航天梦想和爱国热情,再次被点燃。

6月25日,龙乐豪抵达香港培侨书院礼堂后,校方安排的第一项日程便是升国旗奏唱国歌。在整个讲座过程中,当天升起的这面五星红旗,一直在礼堂最前方高高飘扬。

培侨书院是香港第一批升起五星红旗的学校之一。2003年,中国进入太空第一人杨利伟访港时,在该校宝马山校区种下了一颗橡树,后来这棵树移栽到新校区,如今这颗新的橡树也已成材。

在培侨书院的航天科技学生研习成果展,上面记录着这所学校孩子们的航天梦想――

“我想发明一个机器人,可以让我和外星人一起视频通话。”

“我会设计一种能登陆任何一个星球的火箭,还要将太空舱改造得更加华丽和舒适。”

“我会发明一条新铁路,这条铁路能安全又快速地前往月球。月球也因此成为了大家的旅游热地!”

“如果我成为了一名航天科学家,我会带相机到太空上进行拍摄,然后把资料整合并上传到网站,看看有没有可能把街景服务推向月球、火星,甚至是更遥远的宇宙,市民更了解太空那就不是问题了!”

一名叫邱熙婷的五年级学生在给航天科学家的话中写道:“你们太了不起了!如果有机会,你们能不能来我们学校,跟大家讲讲太空中发生的趣事呢?”

6月25日,她梦想成真了。航天科学家团队,真的来了。

“今天就和大家聊聊天,聊个四五十分钟。”轻松的开场后,龙乐豪院士告诉大家,为了深入浅出,照顾中小学生的理解需要,他昨晚连夜亲自修改了PPT,题目都是为孩子们“量身定制”:陪你一起走近航天。

交流结尾,龙乐豪还寄语孩子们努力提高个人素质,将来有所成才,报效国家,他说,“学习是我们一生的主题,青春只有一次,小朋友们要抓紧,不要错过!”

龙乐豪一行离场时,师生起立,全场响起热烈掌声欢送。临别前,龙乐豪走进人群中,拍了拍一位男学生的肩膀,并和几位学生握手,瞬间掌声更加热烈,孩子们激动点头。

“我还有一个小小太空梦。”讲座结束后,蒋昕禾说,希望自己以后可以像龙院士一样,成为火箭设计师,到太空建设各种各样的空间站,给人类体验和居住。

香港理工大学校董会主席林大辉说,国家重大航天项目科学家团队的到访,可以让香港青少年近距离了解国家的航天事业,学习航天精神,增强参与国家科研的热情和兴趣,推动国家创新科技自立自强,“实在是非常有意义和难得”。

谈及此次访港活动,与内地航天领域深度合作的香港理工大学教授容启亮说,香港的中小学生以前看外国人上天,总觉得航天对于他们来说很遥远,但现在自己国家已经做到,而且专家们亲自来和他们交流,告诉他们,让青少年们再不会觉得遥远。

“航天是一个拉动点,香港学生读了相关科目,即使不去从事航天事业,也会从事对香港有益的行业。”容启亮说,一个地区的发展,如果没有科技,会很落后,就很难提升居民的生活水平。

交流结束后,培侨书院向航天科学家团队赠送了一个精美画框,上面写着8个大字:“中国航天,感谢有你”。科学家团队则回赠了天问一号探测器缩比模型。

就像18年前杨利伟亲手植下的那颗橡树一样,这所位于香港的教书育人之地,又撒下了一粒航天“种子”。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