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屋轶事
农村有句俗语:跟谁不睦,劝谁盖屋。盖屋是农村人的一件大事,同时是否盖过屋也是检验男人是否成功的标志。一口屋聚居着一个家庭,承载着家庭的悲欢离合,承载着家族的兴旺发达。不怪乎有的男人炫耀自己的辉煌时,总是要说:我这一生盖了几口屋。屋是家业,是财富,是光宗耀祖的资本。
老家原来有两口屋,一口是祖辈传下来的家产,另一口是父亲临去世时盖的一口屋,就因为这一口屋压垮了父亲。哥哥已到结婚年龄,村干部不怀好意,故意设置障碍,挑起了与邻居的纠纷,一口屋盖了好几年,不仅是经济上的负担,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折磨。屋盖好了,父亲也倒下了。父亲唯一可以瞑目的是他临终时,终于盖起了一口屋,给孩子留下一份家业。
八十年代,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农村爆发了生机和活力,大地不吃昧心食,农民舍得投资,庄稼长得贼好。再加之天公作美,风调雨顺,那几年年年大丰收,粮食够吃了,可经济上还不宽裕,盖屋这样的大投入还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兄弟四个,只有哥哥结婚。我们年龄相差不大的兄弟仨相继高中毕业,迈入了成熟的年龄,一穷二白,盖屋谈何容易?!真是让母亲愁白了头。
富有富的难处,穷有穷的打算。高考落榜后在新疆打了两年工的老三回到家,并且带来了七百元的工钱。我们首先用这700元钱,托人买了几吨水泥,村前就是一条大河,河沙丰富,沙源不用愁。我们专门买了几个杈头,数九寒天,我们每天一大早就起床,挎着杈头,拉着地排车,到河南山上石塘捡碎石块。每天村人都还没有起床,我们兄弟四人踏着严霜,头顶冒着热气,就拉着满满的碎石回到村。一冬一春,我们就在河滩上堆起了两座小山,背石头的杈头用烂了好几个,到春天时,我们就在河滩堆了整整盖六间屋的石块。
困难检验人的能力,吃苦让人长志气。盖房子的砖有了,可木棒也把我们愁坏了。洪海叔为人忠厚,头脑聪明,正义感很强。看到我们盖屋的困难,就给我们出主意,用废铁烂铜去县生产资料公司托人换地排车圈。家里升起了红炉,买了打铁的大钳、二锤,“叮当、叮当”的打铁声在院子里想起。烧红的车圈被取直,两根车圈取直后铆在一起,作为钢筋加工水泥棒。
村里有个传统项目——做木工砖斗(脱砖的模子)。老大、老四会木工,为了筹集建房资金,老大、老四从山里买来金楸木,兄弟几个开了木匠铺,弟兄四个拉锯的拉锯,打砖斗的打砖斗,过几天用自行车驮着到曲阜、兖州、宁阳等地去卖,外地都知道马河口村的砖斗质量好,脱出的砖棱角分明,很受砖窑场的好评,我们不仅销售的好,利润也很高。接着又在曲阜城郊供销社设立了销售金秋砖头的专柜,人心齐,泰山移,兄弟团结土变金,这一年的春天,我们兄弟四个艰苦奋斗,半年挣了6000块钱,这在当时的农村可是笔大收入。亲戚邻居看到我们兄弟几个团结能干,也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很快我们建起了两口造型新颖钢筋水泥瓦屋,拉起了两个院落。
现在虽然进了城,住进了城里人的商品房,回想兄弟几个盖屋的那段历史,总是让我难以忘怀。兄弟们团结一心,艰苦拼搏,战胜困难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在人生的路上不停的拼搏和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