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梨花的优美古诗(最经典的梨花诗词)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苏轼·《东栏梨花》
苏轼《东栏梨花》·诗意图
这是苏轼的一首梨花诗,梨花的色彩和神韵被苏轼完美地表现了出来,而且苏轼在赞咏梨花的同时还寓含了绵绵不尽的情思。
因为人们爱花,才会用诗歌去赞美花。花是大自然的杰作,它集形、色、香于一体,花与人们的生活的息息相关。花以自然的、不加雕琢渲染的形色捕获了人们的审美,得到了人们的喜爱。
花所呈现出来的美,不仅包括形、色与香的美,也包含着精神层面的美。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对于花的形、色、香的赞美是毫不吝啬的,甚至是不遗余力的。
这从如花似玉、闭月羞花、花容月貌、花香袭人、兰薰桂馥、艳若桃李这些形容花的形、色、香等成语中,就可见一斑了。可以说,花的形象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是美的表现、美的象征。
花是大自然美丽风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绚丽缤纷、多姿多彩的花朵以及花开花谢的自然现象也给文人墨客带来了不同的想象,从而形成了姿态万千的诗词内容。
以花入诗,借花表达不同的情感,是我国古典诗词中一个优良的传统,也是一个长盛不衰的话题,它在给中国古典诗词带来缤纷彩的同时,也创造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出现在我国古典文学中的花的形象,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时代,在《诗经·桃夭》一诗中,诗人就用“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来描绘桃花娇艳的色彩。
说到花,它绚烂的色彩、怡人的芳香、美丽的姿态都能给人以审美感受,但是花开花落这一过程更是容易触动人们的内心情感。人们寄寓在花中的最基本的情感,是对于美好时光的难留以及美好事物的一去不返,也就传统文化中的“伤春”情怀,这是花最常见的一种寓意。
说到这一点,就不得不提一下宋代著名音乐家周邦彦的一首梨花词《水龙吟》了。周邦彦借梨花表达美景成空的感伤,通过梨花来寄寓人事沧桑、抒发情怀感慨。
周邦彦的咏物词很有名,而他的咏物词中又以咏花为最多,他以花为主体,通过花来抒写自己的情怀。
这首梨花词是一首很出彩的咏物词,以秾艳著称,他列举了许多有关梨花的故事,来塑造梨花精神层面的美。词作笔力矫健,推陈出新,堪称周邦彦的代表作之一,《水龙吟》原词如下:
素肌应怯余寒,艳阳占立青芜地。樊川照日,灵关遮路,残红敛避。传火楼台,妒花风雨,长门深闭。亚帘栊半湿,一枝在手,偏勾引、黄昏泪。
别有风前月底。布繁英、满园歌吹。朱铅退尽,潘妃却酒,昭君乍起。雪浪翻空,粉裳缟夜,不成春意。恨玉容不见,琼英谩好,与何人比?
周邦彦画像
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居士,北宋著名词人,也是词史上绕不开的一个人物。作为词史上的一代名家,他是婉约词的集大成者。无论是在选词下句、谋篇布局方面都是很精到的,在描摹物象方面也很见功夫,很多事物在他的笔下都会呈现出独特的美。
周邦彦的词作都收录在词集《清真集》中,在他今存的186首词作中,有100首是与花有关的。在周邦彦的笔下,花既可以是娇羞美人的代名词,也可以表达羁旅行役的情感,也可以表达相思怀人的愁绪。
基于花自身的特点,周邦彦赋予了花更多的思想内涵,使花的形象具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而周邦彦的这首《水龙吟》就是抒发相思与怀人的情感的。周邦彦笔下的梨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景物的描摹,而是反映出词人丰富的情怀思绪,这一特点也深化了词作的情感意蕴。
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周邦彦的这首梨花词中,在领略词人对梨花的形色描绘的同时,感悟词人寄寓在梨花中的情感意蕴。
开篇两句“素肌应怯馀寒,艳阳占立青芜地”,大意是说:梨花亭亭玉立在春光绚烂的草地上,樊川与灵关这两个地方,漫山遍野都是梨花,远远望去,就如同一片白雪皑皑的世界;当暮春时节到来,花瓣纷纷落地,又如同飘飘洒洒的雪花轻轻地覆盖在大地上。
梨花
“樊川”是地名,位于长安,在汉代就以广植梨树而闻名。“灵关”也是地名,也是一个梨花遍野的地方,文献中就有“灵关,山名,种梨,树多遮路”的记载。
梨花的花语是纯情,纯真的爱,一辈子的守候不分离。如果游人来到这样的地方,梨花悄无声息地落在游人的衣服上,梨花的花瓣是这样的轻柔,游人轻轻地用手指拈起一片飘落在身上的花瓣,感受自然的美好,感受春天的美好,这是一件多么浪漫的事情呀!
“素肌”是指洁白的肌肤,词人用这两二字来比喻梨花花瓣颜色的洁白。唐代大诗人李白也有一句描写梨花的诗句“梨花白雪香”,李白将梨花素淡的芳姿比喻成雪花。而周邦彦却将梨花比喻成洁白的肌肤,这是一个精彩而又传神的比喻。
梨花在暮春时节开放,花期一般有二十天左右,当梨花凋谢时,春节也就接近了尾声。这时的田野是绿草如茵,这时的天气是阳光明媚,这是一派盎然的暮春景象。花的香味和青草的味道交织在一起,弥漫在空气中,这是一幅美好的暮春梨花图卷。
词人用工笔细描的手法描绘梨树亭亭玉立在春光明媚的青草地上,词人也用细腻的情感营造了一种如诗如画的自然境界。此情此景,让人为之心动。
接下来词人写到了梨花开落的时间。这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原来是“传火楼台”这一句,“传火”指的就是清明日,这一句化用了唐代诗人韩翃《寒食》一诗中的“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由此可以知道,梨花开放的时节在清明前后。周邦彦将这两句诗概括成“传火楼台”四个字,既生动形象又有意境, 也展现了周邦彦出色的语言功底。
清明节前二日为寒食节。寒食节是我国古代的一个传统节日,是从远古时期的改火习俗沿袭而来的。古代寒食节有禁烟火的习俗,在这段时间里,人们必须准备足够的熟食以冷食度日,所以得名“寒食节”。
如果说前面五句,词人写的是阳光明媚时的梨花的话,那么下面的几句写的则是暮春风雨中的梨花形象。
清明时节斜风细雨,可是在词人眼中,好像连风雨都是因为嫉妒盛开的梨花才下的,才将点点雨滴浇在了梨花的花瓣上。所以词人发出了“恨玉容不见,琼英谩好,与何人比”的感叹。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梨”谐音“离”,有分离的寓意。梨花被风雨打湿,梨花带雨,花枝垂在窗口。黄昏的时候采摘一枝,便引起了词人相思的泪水。
词人在“泪”前加上“黄昏”二字,既点明时间,也表明这泪是伤春的泪水,是相思的泪水,相思与怀人之情呼之欲出。
写到这里,词人的情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的思绪随着风雨中的梨花飘向了相思的人,风雨中的梨花触发了词人相思之情。
梨花带雨,花瓣飘落。词人点点滴滴的心事无人可诉,也无人怜惜。词人笔下,洁白如玉的面容与美丽动人的梨花相互映照,但眼前只有茂盛的梨花,不见娇美的面容,这是一件多么令人唏嘘遗憾的事情,此情此景是何等的悲伤落寞。
周邦彦通过对不同天气里梨花形象的描写,使梨花的形象更加鲜明,更加有层次感。而且词人对梨花的描写又照应暮春时节典型的天气现象,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达到了一种贴切的平衡。
在词人进一步渲染梨花的美丽,将梨花的美烘托到极致之时,相思之情正要跃然纸上之时,词人却笔锋一转,一笔荡开,用梨园旧址的典故,写出唐玄宗当年在梨园选子弟教法曲故事:想当年梨园里梨花香雪,丝竹管弦,充满艺术气氛。
梨园,中国唐代训练乐工的机构。梨园的主要职责是训练乐器演奏人员,与专司礼乐的太常寺和充任串演歌舞散乐的内外教坊都是很有名的音乐机构。后世遂将戏曲界称为梨园界或梨园行,从事戏曲艺术的人也被称为梨园弟子。
词人为何要这样写呢?只要了解一下周邦彦的生平就可以知道。周邦彦精通音律,是宋代有名的音乐家,他能精雕细琢,研音炼字,在审定词调方面做了不少精密的整理工作,扩展了音乐领域,在填词技巧上有不少新创举。
他曾是北宋最高音乐机构“大晟府”的首席音乐家,可以说是当时知名度很高的梨园弟子。他在大晟府负责谱制词曲的音乐工作,供奉朝廷。但又因为种种原因,他又不得不离开挥洒才情与于艺术创作的音乐机构。
离开汴梁,身在他乡兼有仕途不顺的周邦彦,看到此时风雨中的梨花,想起当年梨园的故事,更加增添了词人的身世飘零之感。
紧接词人用三个四字句“朱铅退尽,潘妃却酒,昭君乍起”,这几句中词人引入了潘妃和王昭君这两个人物形象,她们都是古代有名的美女。词人之所以引用这两个人,为的是进一步渲染梨花的洁白和梨花的性格。
接下来词人用李花的颜色和梨花进行了对比,但是词人认为,即使是“雪浪翻空,粉裳缟夜”的李花也不足以比梨花,就算比起来也少了一分春意。
李花
这样的写法,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词人对梨花色彩的渲染,读来极具感染力。黑格尔曾说“颜色感应是艺术家所有的一种品质,是他们特有的掌握色调和色调构思的一种能力,所以是再现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基本因素。”
用黑格尔的这句话来评价周邦彦此处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恰如切分的,也是中肯贴切的,这展现了周邦彦作为一位优秀词人的艺术品质。
在结尾,周邦彦写道:当年的梨园弟子如今已经不在了,梨花再好,又能和谁相比呢?词人因为梨花的品格美到如今无人可比,而发出一声长叹,这一声叹息又是对梨花品格美的赞叹。
因为这是词人从梨花和人的角度进行的一次对比,来赞美梨花,词作就在这样意韵有余不尽中戛然而止。正所谓“曲终阕尽,余弦更兴”,读来让人回味不已。
细读周邦彦的这首梨花词,一开篇词人就连用五句写了阳光下的梨花,再连用七句写春雨中的梨花,最后用比喻写出了梨花的凋谢与飘落的状态。
这犹如是词人对一件艺术品进行的一次精益求精的创作,他一笔一笔地勾勒,一字一字地描绘,一句一句地雕琢。词作描摹细腻,布局精工,铺陈精美,情感饱满,这样的手法也让这首词呈现出工丽典雅的艺术风格。
周邦彦笔下的梨花如此独特,还在于他笔下的梨花具有物、人、情三者互关的特点,周邦彦在写梨花的同时达到了花与人、花与情、人与情相互浑融的境界。
词人以细腻的笔触,形象地描绘了梨花的别致姿态,同时词人还能够增加并变换角度和层次,把自身的感触和情思全方位、多层次地铺展开来,恰恰是词人这种独特的情思才让梨花有了不一 样的生命力。
在这首词中,梨花成为了词人抒发感情的一个途径,表达了对往事的追忆与重拾。周邦彦通过梨花来表达对过去的事物、过去的人的深沉留恋,可以说这样的写法揉进了词人的心血。
词人以优美的文字,婉转的旋律,将梨花与词的音乐性相结合,将梨花与词人追求的高雅情调相结合,与词人的主观感情相结合,所以周邦彦笔下的梨花具有了很高的艺术表现力。周邦彦笔下的梨花,以其天然美构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读这首词,犹如来到了梨花开放的春季里,在明媚的春光里看梨花的形色,在梨花带雨中感知它的花语,这是动人的时刻;读这首词,也犹如在欣赏一件精致的艺术品,不管是视觉还是身心,都能给人带来极致舒适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