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有一句对我国古代文学评价的话语:“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明清之小说,皆所谓一代之文学。”
在我国文学史上,宋词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种文学体裁。宋词是与唐诗双峰并峙的艺术形式,宋词也可以说是宋代文学的杰出代表。
在宋词的百花园里,豪放和婉约就像两朵争奇斗艳的花朵,以绚丽多姿的身影和熠熠生辉的色彩为这座百家园锦上添花。
宋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这颗明珠是有宋一代词人们文学与艺术才华的结晶,说到宋代的词人们,会有那么一长串的名字浮现在人们的脑海里。
从“奉圣旨填词”的柳永到晏殊、晏几道父子、从“红杏尚书”宋祁到“一代宗师”欧阳修、从苏轼到周邦彦,辛弃疾、张元干、叶梦得、姜夔,吴文英、蒋捷……
这一串串鲜活的名字与他们可歌可泣的词作,总是会将人的思绪带进那宋词的百花园中。当人们的思绪在宋词的百花园中徜徉游赏时,那一朵朵犹如鲜花一样绽放的宋词,总会吸引着人们的足迹和视线,人们愿意停留在它的跟前,细嗅芬芳。
在这座百花园中,还有一个更为精致的去处,那就是由宋代女词人们精心布置、点缀、装扮的花圃。她们的词作多以婉约为主,内容展现了女性生活的精彩瞬间,有对爱情的追求,有离愁别苦的倾诉,她们的词作有着唯美的的词风和动人的旋律。
这种原汁原味的词作风格,更加贴合词的歌唱,展示了宋词是为情而歌的文学艺术表达方式。她们在词体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同时也推动了宋代文学作品的发展。
能代表宋代女词人取得的艺术成就的,当属李清照与魏夫人。李清照就不用多说了,她因词作的艺术成就,而被后世尊为“一代词人”,他的词体风格也被人们称为“易安体”。
这篇文章暂且不说李清照,专门说一下另一位女词人,她就是魏夫人。魏夫人是宋代文学史上第一位著名的女作家,诗、词、文均擅长。她的文学创作包括词作也是被人们广为传颂。南宋学者朱熹就这样称赞道:“本朝妇人能文者,惟魏夫人及李易安二人而已”
魏夫人,本姓魏,单名一个玩字。魏夫人是诗论家魏泰的姐姐,后来嫁给曾布,说起曾布,他在文坛的名气不大,但他的哥哥是“唐宋文学八大家”之一的曾巩。
魏玩自幼聪颖,博涉群书,才思敏捷,工诗尤擅词,诗作甚多,诵咏佳句为世人所称道。与曾布结成夫妻后,相夫教子,温柔贤淑,受到朝廷的褒奖,被封为鲁国夫人。
她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善用借喻手法写景写情写人,往往恰到好处。有一次,曾巩任职洪州,曾布调任潭州路过洪州,而曾肇又恰好来洪州探亲,三兄弟都是进士,今又聚会洪州。
兄弟几人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他们把酒言欢,欢聚一堂,而魏夫人看到他们兄弟几人相聚的情形,当即写诗助兴:“金马并游三学士,朱幡相对两诸侯。”一时传为佳话。从这个故事也可以看出,魏夫人不仅才华很高,情商也很高。
鸿雁传书,聊表思念。当曾布到离家很远的地方工作时,夫妻聚少离多,她这时的词作多是表达闺中相思的。
当她听闻曾布在潼关任职无法回家探亲的时候,她这样给丈夫写道:“使君自为君恩厚,不是区区爱华山。”这字里行间既有对丈夫许久未归的牵挂,又有对丈夫许久未归的抱怨。
在魏夫人这期间写下的词作中,《菩萨蛮》是很有代表性的一首词,这首词寓情于景中,情景交融,词作描写了魏夫人盼望丈夫归来的情思,并且表达得很是含蓄委婉。
全词紧紧围绕一个“溪”字,将绵绵的情思编织开来,徐徐织就了一幅婉丽清新的图画,画面不管是构图设色还是表情达意,都富有情致,读来耐人寻味。魏夫人《菩萨蛮》原词如下:
溪山掩映斜阳里,楼台影动鸳鸯起。隔岸两三家,出墙红杏花。 绿杨堤下路,早晚溪边去。三见柳绵飞,离人犹未归。
就内容而言,这是一首典型的闺中相思之作。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因丈夫外出未归,在溪边的柳树下翘首以盼,徘徊观望。经年累月的等待,等来的不是丈夫回来的身影,而是柳絮的飘飞,而且从“三见柳绵飞”这一句耐人寻味的词句中可以知道,他已经等待了三年之久。
这首词写的是离情,是一种很古老的题材,但在魏夫人笔下,他却以女性独有的细腻情感营造出绵柔的意境和清丽的画面。
回顾全词,上片先由风景写起“溪山掩映斜阳里”一句,描写的是斜阳映照在溪山上的景象,词人将描摹的侧重点放在溪水与青山的点染上。而接下来的“楼台影动鸳鸯起”一句,又是对溪中景色浓墨重彩的渲染。
如果将这两句所描绘的画面用文字描述出来的话,那就是这样的一幅溪水和青山的画面:在夕阳余晖映射之下的溪水和青山,仿佛披上了一件霞光斑斓的外衣。
溪水在微风的吹拂下,荡起层层绿波。青山和楼台的倒影仿佛也随着水波在晃动,在溪中戏水的一对对鸳鸯也被这晃动的水波给惊扰了,纷纷划开水波,向远处飞去。
细细揣摩这两句,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第一句写的是静态的景物,而第二句写的是动态的景物。这两句将静态和动态的描写结合得恰到好处,两幅不同状态的画面似乎形成了一种默契的平衡。
如果溪中只有青山和楼台的倒影,则画面略显单调,但词人给水面增添了微风拂面和鸳鸯起飞,就让整个画面动感十足,盎然生趣。
这样溪山掩映中的楼台,其清静幽雅自可想见。而楼前鸳鸯飞起的情形,则又静中有动,显示出动人的生机。接下来词人又将视线拉近,描写了岸边的景色,溪水的两岸,只住着两三户人家,一枝娇艳的杏花从院墙上探出头来。
这二句,既可以看成是两幅独立的画面,又可以看成整个画面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读了此句,也就知道上面所说的楼台原是这几户临水人家的住宅。
从词人的构思和写法来看,这句是写实,下一句写虚,虚实相生,与前两句动静相宜,正好构成了画面的稳定性与对称性。
下片开头两句“绿杨堤下路,早晚溪边去”,词人笔势调转,开始写人,词义也转到抒情。虽然是抒情,但是这情感与词人眼前的风景是勾连在一起的,也就是常说的寓情于景。
在溪水旁边,有一道长堤,堤上长着一行杨柳。暮春时节,嫩绿的柳丝笼罩着长堤,轻拂着溪水,这邻水人家的环境是很优美的。魏夫人正好就居住在这样的环境中,所以每次外出,都会经过这杨柳掩映的溪边堤岸。
词人没有言明是到溪边做什么,从全篇着眼,她每天沿着绿柳堤下的小路走到小溪岸边去,去干什么呢?
结尾两句“三见柳绵飞,离人犹未归”,明明白白地将答案和盘托出。这二句说明她在溪边已徜徉了三年,年年都见过一次柳絮纷飞。
在古代,水边有杨柳的地方,往往是送别的场所。从柳絮纷飞想到当年折柳赠别,这是很自然的,词人内心的离别相思之情溢满字里行间。
与丈夫离别三年,词中不说三年,而说是“三见柳绵飞”,形象而含蕴。直到结尾,才说出“离人犹未归”,一个“犹”字,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词义行云流水,自然而然。而词人寄寓在景物中的离别与哀怨又很委婉。
词人翘首以盼,等待外出的丈夫。其实,词一开首就已有人在。那种种景物,无不是由人的眼中看出,只不过前面写人写得很含蓄,直到后面词义才明朗了。
魏夫人的《菩萨蛮》,读来会让人沉浸在词人描摹的美好境界中,那蕴藉的情致,与清丽的语言都会给人带来无比美好的享受。
这首词的境界很有独创性,上片四句,每一句就是一幅构思精巧的画面。远近画面布局合理 ,动静结合恰到好处,稳定对称的画面结构,加上精工细作描摹点染,无一不显示出词人捕捉自然景物的细腻心思和匠心独运的高超艺术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