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啊,最无奈的事情莫过于看着自己一岁岁的老去,除了拼尽全力去保住自己的容颜来自欺欺人的证明自己的青春还在,什么都做不了。有时看着一天天暗淡的肤色、一天天增加的皱纹还有日渐增多的白发,那种恐慌与悲哀真的叫人绝望,若是还有抱负没有实现,也不免像曹操那样感叹一番:"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啊!
光阴飞逝,岁月催人老,没有人愿意自己老去,但这却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事情。可年纪越长,阅历就越多,对人生的感悟就越多,古代的许多文人就在这老去的过程里感悟到了更多,也在这逝去的光阴里惆怅万分。他们感叹青春不再,自己老去;也感叹世人不懂珍惜时光,老来却后悔万分。
白居易的一首《咏老赠梦得》就道出了大部分缠绵病榻的老人的心态,那是一种对老年生活的悲观与难过。
与君俱老也,自问老何如。
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
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
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
情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
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余。
据说白居易晚年是有眼疾的,这从"眼涩夜先卧"是可以看出来的,"有时扶杖出"可以知道白居易不但患有眼疾,行动也是不方便的。在疾病的折磨之下,外出、看书都很困难,自然生活就少了很多的乐趣与激情,于是每天闭门不出,不用梳头也不想看书。白居易对老年的生活是很不满的,这种消极与悲观在他的诗中体现的很详细,但却是大部分老年人的心态,尤其是有疾病在身的老年人。白居易和刘禹锡是同龄人,且都是有疾病在身,算是同病相怜了,但两人对待年老的态度是十分不同的。
老人感叹自己老了,总会有许多悲观而无奈的惆怅,而刘禹锡的一首《酬乐天咏老见示》,就很不一样了,这是回应白居易写给他的《咏老赠梦得》,诗中尽给人一种耳目一新之感,就像别的诗人写秋天,大多是悲凉惆怅的,只有他的《秋词》乐观而豁达,这首感叹年老的诗也是一样,足见刘禹锡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他说每个人都会老去,即使老去也没有人会来表示怜惜,人年老了就见多识广,也会识人更清。这未尝不是年老的好处啊,只要保持乐观心态,不要总感到忧虑,其实人即使走到晚年,也依旧可以创造辉煌,依旧可以拥有自己的魅力,就像傍晚的太阳,夕阳的余晖依然能够映红满天,依然光彩照人吸引无数的人去赞美欣赏它啊!这种心态很值得人敬佩,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坦然的面对自己老去,也很少有人在老去时依然对生活保持着高度的热情。
其实要说咏老诗啊,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可以称得上名篇了。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虽然没直接写老去,却将少小离家和老大回两种状态对比,时光飞快,当年老的自己再踏上这片土地时,物是人非,已经没有多少人认得自己了,哪怕乡音未改,却不在年少,而是一个白发白须的老爷爷了。一代又一代的孩童出生,他们笑着问自己从何处来此,真是无奈啊,看到这些孩童,诗人想到的或许是曾经的自己吧,或许小时候的诗人也曾这样问过别人,却不知别人也是"少小离家老大回"而已。
明末的大思想家黄宗羲在诗歌《不寐》中,也曾感叹一番年老的无奈,他说"年少鸡鸣方就枕,老人枕上待鸡鸣。转头三十馀年事,不道消磨只数声。"年少的时候精神十足,往往到鸡鸣时方才惊觉天色已晚要睡觉了,可年老的时候睡眠少得可怜,很早就醒了,只等着鸡鸣后起床,这就是年少年老之人精神状态的一种对比了。可感叹的不过是时间飞逝,转眼间三十年就过去了,好像就数了个数,这岁月就在无所事事中被蹉跎了,当真是让人心酸,却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一般了。
其实古代文人感叹年老,若不是到了那个年纪,大多只是感叹光阴飞逝而已,这种感叹,往往带着"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劝诫,就如颜真卿的《劝学》:"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晋陶渊明的"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也是对年少之人的一种劝诫,但未尝不是因为自己在历经生活的真谛之后,有感而发的对珍贵的岁月的一种缅怀啊!就连白居易不也说过"艳阳时节又蹉跎,迟暮光阴复若何"吗?
除了劝诫少年珍惜时光,如李白,也会叹一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如孟浩然,也会咏一声"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欧阳修也说"老去光阴速可惊";还有王建说得那句"人见生男生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而我们也不得不在这些感叹年老、感叹光阴的诗句中发出一声"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的无奈!
年老是最残忍的事情,也是人类最无奈的事情,没有人能够躲过年老,这是每个人的人生都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而我们既然改变不了这种状况,就要学会去改变自己的思想,悲伤是一天,快乐幸福的度过也是一天,学会像刘禹锡那样对人生的每个阶段都充满热情,那么在晚年的生活里也依旧可以发光发亮,创造辉煌。始终热爱生活,精彩的人生也不会因为年纪而有所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