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心境淡然的成语有哪些(心境淡然的唯美短句)
中华传统文化,流传下来很多文化瑰宝,成语就是其一。每个成语都是特定文化体系中提纲挈领之论说,富有价值观和方法论的涵义。汉语成语的“心如止水”,就是如此。
成语“心如止水”,来自早期道家的思想。现今有的解说为:形容心境平静,毫无杂念。
实则,它的意旨既是平静无躁动,又是平静无杂念,还是平静无执著。三者分别代表着心性的不同内涵,体现了不同的心境意旨。
心如止水,无杂念,无执著,动而无动。
“心如止水”,非是执著静止的一丝不动,而是心中无有杂念的动而无动,或者是静中有动。
“心如止水”的宗旨或旨归,既在于安静的气定神闲,又在于“唯止能止众止”。
从人生价值观上言,“心如止水”,就是保有清澄、冷静和客观的心态,保守人生恬淡、平静和安定的心境,气定神闲。
从人生方法论上言,只有“心如止水”,方能镇定自若,无有系累,而达致“唯止能止众止”,泛应曲当。
心如止水,独守清明之心。
心如止水,保持清澄,止于分定不迁。
水之止,不摇动。以之况谓人心,就是心无杂念的清澄静止,不为外物所诱,不为名利所迁,不为宠辱所惊,而恬淡自然,自在自得。
若止水之心,以其清澄平静,就在于无有系累。此即是在“彻志之勃”(《庄子·庚桑楚》)中,使己之志不为“贵富显严名利”六者所勃;在“解心之谬”中,使己之心不为“容动色理气意”六者所谬;在“去德之累”中,使己之德不为“恶欲喜怒哀乐”六者所累;在“达道之塞”中,使己之道不为“去就取与知能”六者所塞。
心如止水的清澄,既是无有杂念,无有成心,无有凿伪,又是正静虚明的“止而不外荡”(《文子·上德》)。心能定止,方能出污泥而不染,不为外在诱惑所摇荡。
心如止水,以其能静能止而不妄动,无为而不造作,就必是因循以为的止于当止。在《老子》中,体现为知止的不妄作,在《文子》中表达为“常后而不先”(《道原》)。
“常后而不先”的思维意旨,就是“守清道,拘雌节,因循而应变”的辅助自然。圣人以此为循,就必是“随时而举事,因资而立功”。心如止水,方能因循作为,时措其宜。
心如止水,唯止能止众止、
心如止水,保持客观,止于明镜为鉴。
心如止水,就是“涤除玄鉴”(《老子》),无知而无不知。“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庄子·德充符》)人之鉴于止水,乃因为止水为清澄之平静。
止水之静若鉴,自能妍媸自见,而无有遮蔽。“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庄子·天道》)水静犹能明,而况心之若镜鉴者乎?圣贤之心,之所以如明鉴止水,就在于持镜以鉴,使来者照之而无蔽。
圣人之心静,能为“天地之鉴”,可作“万物之镜”。为“天地之鉴”,则照临天下而无与于己,以天下观天下。为“万物之镜”,则鉴知万物而若物自见,因物以识物。
有止水之心的客观性,方能真正以道观之,通观天下。心如明镜之鉴,则虚无无执,而鉴照无蔽。此一认知之楷式,儒家以之为清明,道家以之为静观,禅宗以之为鉴识。
心如止水,方能心性清澄、冷静和客观。
心如止水,保持冷静,止于动而无动。
心如止水之止,非是不动之止,而是动而不动之止。在《老子》中,不动之止就是静则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在《庄子》中,圣人之静是“万物无足以挠心”(《天道》)之静。
心虚静、平静和冷静,就能在“唯止能止众止”中,成为“天地之平”。为“天地之平”,则平万物之平而心无与焉。“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静则动”,是静而不执著于静;“动则得”,是不躁动之动。
心若执著于有善有恶,就是意动于心,而非为道德自然之流行。执著于有意造作者,是动而动;自性流行的率性者,是动而无动。循理为静,心由道德行就是虽动而静,动而无动。
心为道德之止,以其应接事物而妙用不息,故为恒动之动;以其止于道德而心无凿智,故是恒静之静。恒动而恒静,就是动而无动、静而无静之神妙。
人心不死,则无有不动之时。动而非是躁动、凿作和造为,方可谓是主静之止。心主静而循理,就是应接万变而此心湛然不动的意境。此心湛然不动,就乃是应接万变的因物以付物,无所不宜。
心如止水,则出污泥而不染。
掌握“心如止水”的人生价值观之意义,就在于:
要始终保持一个平常心,坚持心性的清澄、冷静和客观,不被外在诱惑所动摇,不任感情用事、情绪行事,保持心境的恬淡自然、安定平静,达致气定神闲。
把握“心如止水”的人生方法论价值,就是:
在清澄的虚心中,克服私心杂念,而保持公平无私;
在客观的静观中,摒弃凿识成见,而保持冷静准确;
在冷静的应接中,去除情感纷扰,而保持泛应曲当。
心如止水,则心间天地澄澈。
中华文明五千年,历经沧桑而绵延不绝,已充分证明中华传统文化的顽强生命力,和迎接各种挑战的开拓能力。这一文化内涵,既本自“学·思·观”的探求真理而来,又呈现着“学·思·观”的理性自觉和开放思维。让我们齐心协力地一道投入“文化自信”的时代洪流之中,为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冷静的思考,清醒的应对,果敢的斗争,无愧的付出。坚信“文化自信”,践行“文化自信”,中华民族一定能够实现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