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口味,但中秋节吃月饼的传统却一直没变。一枚小小的月饼,寄托了中国人对于团圆最美的期待。而在古代文坛,中秋节的良城美景中,文人墨客们除了吟上几首经典的咏月诗,其实也没忘记写几首有趣的咏月饼诗。
清代文人彭蕴章曾在《幽州土风俗》诗中写道“制就银蟾紫府影,一双蟾兔满人间。幡然嫦娥窃药手,奔入广寒归不得”,用诗意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清代月饼上的图案,既有蟾兔弄月图,又有嫦娥守月图,可谓十分精致了。那么古代的月饼除了图案精美,味道上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在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这首苏轼的《月饼》中,就提到了北宋的月饼是什么馅。这首诗写于中秋佳节,漂泊异乡的苏轼中秋吃月饼越吃越伤心,写下这首妙诗,短短20字无一生僻,却品尽世间聚与散,令人笑中带泪。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月饼》
北宋.苏轼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
默品其滋味,相思泪沾巾。
诗的开篇“小饼如嚼月”,已然是十分有趣了。月饼是圆的,抬头看月亮也是圆的,吃着这手上的饼儿想着心中月圆人不圆,心中自是无比惆怅。一口咬下去,月饼缺了角便不成圆,就像将心中十五的月亮也咬上了一口,哪怕是中秋也团圆不了了。这开篇的5个字,言简义丰,令人眼前一亮,不可谓不高明。
第二句“中有酥和饴”,酥指的是酥油,饴指的是糖,这说明北宋的月饼中就已经是有包了馅的。酥油产于夏秋两季,味道甘甜,一般为金黄;而古代的糖一般指的是麦芽糖,也是又甜又粘牙。古人之所以会以这两样东西入馅,除了二者是容易得到的美味,估计也是取其甜蜜美满之意。
三、四两句诗人默默地品着这甜甜的月饼,却越想越伤心,一片相思之下泪水沾湿了手巾。这里的“相思”并不一定只男女之思,它的涵义更广,包涵中秋夜所有的思念,对家人、对兄弟、对朋友、对爱人。
关于中秋的人不圆,其实苏轼应该是想得通的,当年他在那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用一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安慰了世人近千年。但仅是望月他或许还能劝慰自己,而吃着这包着甜蜜馅的月饼,他却崩不住了,种种思念都似藏进了这小小的月饼中,令他泪湿沾巾。
纵观全诗,写得是通熟易懂、明如白话,无一生僻字,却品尽了世间的聚散。开篇的嚼月其实已是不团圆,而默默地品着月饼,感受着身处异乡的孤独,又何尝不是人生百味的一种呢。既是人生的不得已,不如就像东坡一样,哪怕一个人也要吃上一块月饼,品着它的馅。思念了,就哭出来,毕竟有人可想也未尝不是一种幸福,不是吗?张九龄说“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散落在天涯却能仍能共赏同一轮月,是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