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战争的古诗有哪些(描写战争惨烈的诗句)

电视剧《大决战》正在热播,这部全景展现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电视剧史诗般呈现了抗日战争胜利后波澜壮阔的中国命运大决战。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无论战争规模还是取得的战果,在中国战争史上都是空前的,在世界战争史上也十分罕见。这三大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队154万余人,使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毁,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历史上那些战争诗词所描述的气势恢宏的战争画卷吧!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 一九四九年四月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首诗是毛主席在听闻渡江战役胜利、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后所作。渡江战役是大决战——三大战役胜利后,向全国进军、解放全国的关键一战。诗中描绘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解放南京的雄伟场面,赞颂了南京解放所取得的历史性胜利,抒发了欢庆南京解放的革命豪情,同时也阐明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对全诗的思想做出哲理性的总结。全诗表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彻底打垮国民党反动派的信心和决心,表达了诗人解放全中国的必胜信念,格调雄伟,气势磅礴,雄壮有力。

忆秦娥 · 娄山关

毛泽东 · 一九三五年二月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这是毛主席于1935年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从内到外勾勒出一幅雄浑壮阔的冬夜行军图,描画了红军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紧张激烈场景,表现了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全词篇幅虽短,但雄奇悲壮,气势如虹,寥寥数笔,却像一幅出自大师手笔的简笔画。其中,“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一句更是成为后人传诵的金句。

《菩萨蛮 · 大柏地》

毛泽东 · 一九三三年春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这是毛主席于1933年面对昔日金戈铁马的战场,触景生情,回忆往事,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以欢快的笔调,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大柏地雨后的壮丽景色。抚今追昔,揭示革命战争的重大意义,热情讴歌人民革命战争,流露出一种胜利后的宽慰和乐观情绪。

《破阵子 ·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醒时听见军营的号角声响成一片。把熟牛肉分给部下享用,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的阅兵。 战马像的卢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完成君王统一国家的大业,博得天下生前死后的美名。可惜已经成了白发人。词人将自己 的爱国之心,忠君愤懑,都熔铸在这篇神采飞扬而又慷慨悲壮的词句中,表达了渴望恢复祖国山河、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同时也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

《从军行》

(唐)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此诗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诗中描绘了军队辞京后的出战,通过景物“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烘托激烈的战斗场面。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诗鬼”李贺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首句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并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第二句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第三句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最后一句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全诗意境苍凉,格调悲壮,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魅力。

《从军行七首·其四》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诗中所写的将士,并无久战思归的厌战情绪,为了捍卫家国的安全,他们置个人利益于不顾,毅然地表示在大敌当前要继续奋战到底。

大家还有更多相关诗词吗?欢迎评论区补充~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