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语录摘抄(国学正能量语录)
《论语》、《孟子》、《诗经》、《道德经》、《尚书》、《礼记》、《周易》、《荀子》、《史记》、《春秋》、《颜氏家训》、《资治通鉴》、《朱子语类》等经典国学语句摘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
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论语·学而》
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智者上善若水,海纳百川;仁者高山仰止,厚德载物。——《论语》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
君子周而不比,小从比而不周。——《论语·为政》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论语·为政》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
放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
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
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论语·子罕》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唯酒无量,不及乱。——《论语·乡党》
过犹不及。——《论语·先进》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论语·颜渊》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
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论语·子路》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子路》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子路》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
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卫灵公》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论语·卫灵公》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
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
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从,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
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论语·阳货》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论语·微子》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
……仁者无敌。——《孟子·梁惠王上》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孟子·梁惠王上》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下》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
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孟子·公孙丑上》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孟子·公孙丑下》
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蚀,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孟子·公孙丑下》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风,必偃。——《孟子·滕文公上》
民事不可缓也。——《孟子·滕文公上》
贤君必恭俭礼天,取于民有制。——《孟子·滕文公上》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滕文公下》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也。——《孟子·滕文公下》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离娄上》
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孟子·离娄上》
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孟子·离娄上》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
顺天者存,逆天者亡。——《孟子·离娄上》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孟子·离娄上》
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孟子·离娄上》
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孟子·离娄上》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孟子·离娄上》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孟子·离娄上》
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孟子·离娄下》
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孟子·离娄下》
禹恶旨酒而好善言。汤执中,立贤无方。——《孟子·离娄下》
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虽有恶人,斋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孟子·离娄下》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之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孟子·万章上》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孟子·告子上》
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学者亦必志于彀;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孟子·告子上》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孟子·尽心上》
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尽心上》
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尽心上》
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尽心上》
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孟子·尽心上》
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天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
不信仁贤,则国空虚;无礼义,则上下乱;无政事,则财用不足。——《孟子·尽心下》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卫风·淇奥》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湛。——《诗·小雅.棠棣》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彼鸟矣,犹求女声;矧伊人矣,不求友生?——《诗·小雅·伐木》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小雅·鹤鸣》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诗·小雅·蓼莪》
任贤勿贰,去邪勿疑。——《尚书·大禹谟》
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尚书·大禹谟》
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民弃不保,天降之咎。——《尚书·大禹谟》
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
安民则惠,黎明怀之。——《尚书·皋陶谟》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尚书·太甲中》
任官惟贤材,左右惟其人。——《尚书·咸有一德》
官不及私昵,惟其能;爵罔及恶德,惟其贤。——《尚书·说命中》
树德务滋,除恶务本。——《尚书·泰誓下》
臣之有作福、作威、玉食,其害于而家,凶于而国。——《尚书·洪范》
玩人丧德,玩物丧志。——《尚书·旅獒》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尚书·酒诰》
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尚书·周官》
功崇惟志,业广推勤。——《尚书·周官》
有容,德乃大。——《尚书·君陈》
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礼记·曲礼上》
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礼记·曲礼上》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曲礼上》
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礼记·檀弓上》
生有益于人,死不害于人。——《礼记·檀弓上》
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下》
苟无礼义、忠信、诚悫之心以莅之,虽固结之,民其不解乎?——《礼记·檀弓下》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礼记·礼运》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礼记·学记》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礼记·学记》
大乐必易,大礼必简。——《礼记·乐记》
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礼记.·乐记》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礼记·祭义》
君子约言,小人先言。——《礼记·坊记》
善则称人,过则称己,则怨益亡。——《礼记·坊记》
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礼记·中庸》
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礼记·中庸》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礼记.·中庸》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礼记·中庸》
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礼记·中庸》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礼记·中庸》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礼记·中庸》
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礼记·中庸》
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礼记·中庸》
居上不骄,为下不倍。——《礼记·中庸》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礼记·中庸》
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礼记·中庸》
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礼记·表记》
仁者天下之表也,义者天下之制也。——《礼记·表记》
君以民存,亦以民亡。——《礼记·缁衣》
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礼记·缁衣》
言必先信,行必中正。——《礼记·儒行》
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礼记·儒行》
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夺也。——《礼记·儒行》
内称不辟亲,外举不辟怨。——《礼记·儒行》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礼记·大学》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礼记·大学》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礼记·大学》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礼记·大学》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礼记·大学》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礼记·大学》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礼记·大学》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卦》
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周易·乾卦》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乾卦》
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周易·乾卦》
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周易·乾卦》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系辞下传》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周易·系辞下传》
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周易·系辞下传》
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周易·系辞下传》
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周易·系辞下传》
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锲而不舍,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荀子·修身》
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荀子·修身》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荀子·修身》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人不远矣。——《荀子·修身》
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正义直指,举人之过,非毁疵也。——《荀子·不苟》
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荀子·荣辱》
公道达而私门塞矣,公义明而私事息矣。——《荀子·君道》
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荀子·天论》
疆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荀子·天论》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裁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
枸木必将待檃(yǐn)栝烝(zhēng)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lóng)厉然后利。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荀子·性恶》
德高莫高于博爱人,为政莫高于博利人。——《新书·修正语上》
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春秋繁露·仁义法》
人之超然万物之上,而最为天下贵也。——《春秋繁露·天地阴阳》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
居之一岁,种之以谷;十岁,树之以木;百岁,来之以德。德者,人物之谓也。——《史记·货殖列传》
学以治之,思以精之,朋友以广之,名誉以崇之,不倦以终之,可谓好学也已矣。——《法言·学行》
何以治国?曰:“立政。”——《法言·先知》
教者何谓也?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白虎通义·三教》
智者,知也,独见前闻,不惑于事,见微知著也。——《白虎通义·性情》
天无私,四时行;地无私,万物生;人无私,人享贞。——《忠经·天地神明章》
苟利社稷,则不顾其身。——《忠经·天地神明章》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集·诫子书》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颜氏家训·慕贤》
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不如无学也。——《颜氏家训·勉学》
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花也;修身利行,秋实也。——《颜氏家训·勉学》
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颜氏家训·勉学》
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颜氏家训·涉务》
不信之言,不诚之令,君子弗为也。臣言自古皆有死,人无信不立。——《新唐书·魏徵传》
夫能遗其身,然后能无私。无私,然后能至公。至公,然后以天下为心矣,道可行矣。——《中说·魏相》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昌黎先生集·师说》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昌黎先生集·进学解》
夫圣人之为心也,必有道而已矣,非于神也,盖于人也。——《柳宗元集》
烈士所以异于恒人,以其仗节以死谊。——《刘梦得文集》
天之道在生植,其用在强弱;人之道在法制,其用在是非。——《刘梦得文集·天论上》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文正公集·岳阳楼记》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职教化之任者在师儒,宏教化而致之民者在郡邑之任,而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宋史·胡瑗传》
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欧阳文忠公文集·朋党论》
圣人因时制宜,文王之时与周公异,故文王以其时而方,周公以其时而变也。——《李觏集》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周濂溪集·爱莲说》
仁、义、礼、智四者,动、静、言、貌、视、听无违之谓纯。心纯则贤才辅,贤才辅则天下治。——《通书·治》
夫信者,人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资治通鉴》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子全书》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正蒙·乾称》
至当之谓德,百顺之谓福。德者福之基,福者德之致。——《正蒙·乾称》
君子自知自信,了然不惑。——《横渠易说·系辞上》
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民为本。——《二程文集》
天下之治,由得贤也;天下不治,由失贤也。——《二程文集》
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二程语录》
诚者,天之道;敬者,人事之本。敬则诚。——《明道语录》
人皆可以为圣人,而君子之学必至圣人而后已。不至圣人而已者,皆自弃也。——《二程集·河南程氏粹言》
人须先立志,志立则有根本。譬如树木,须先有个根本,然后培养,能成合抱之木。——《上蔡语录》
接四方之贤士,察四方之事情,览山川之形势,观古今兴亡灭乱之道,这道理方见得周密。——《朱子语类》
将天下正大底道理去处置事,便公;以自家私意去处之,便私。——《朱子语类》
须是表里皆实,无毫虚伪,然后有以为进德之地,德方日新矣。——《朱子语类》
官无大小,凡事只是一个公。若公时,做得来也精彩。便若小官,人也望风畏服。若不公,便是宰相,做来做去,也只得没个下梢。——《朱子语类》
凡人所以立身行正,应事接物,莫大乎诚敬。诚者何?不自欺、不妄之谓也。敬者何?不怠慢、不放荡之谓也。——《朱子语类》
生民之本,足食为先。是以国家务重实,使凡州县守倅,皆以劝农为职。——《朱子大全》
为学之实,固在践履。苟徒知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然欲行而未明于理,则所践履者,又未知其果何事也。——《朱子大全·答曹元可》
处事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朱子大全.白鹿洞书院提示》
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朱子大全·白鹿洞书院提示》
学者自强不息,则积少成多。中道而止,则前功则弃。其止其往,皆在我不在人也。——《四书集注·论语集注》
闻道有蚤莫,行道有难易。然能自强不息,则其至一也。——《四书集注·中庸章句》
人惟患无志,有志无有不成者。——《陆九渊集》
不可自暴、自弃、自屈。——《陆九渊集》
展布四体,通其有无,官民农商,各安其所而乐其生。——《陈亮集》
书有刚柔比偶,乐有声器,礼有威信,物有规矩,事有度数,而性命、道德未有超然遗物而独立者也。——《水心别集》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清。——《文山先生全集.过零丁洋》
日日而省之,日日而改之,是之谓日新又日新。——《草庐学案》
贤者小学以明,不贤者废学为昏。——《逊志斋集》
自古未有不遵民心而得天下者。——《读书录》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忠肃集·石灰吟》
志不立,如无柁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王阳明全集》
古先圣人许多好处,也只是无我而已。无我只能谦。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阳明大全·传习录下》
讲得一事即行一事,行得一事就知一事,所谓真知矣。徒讲而不行,则遇事终有暗惑。——《与薛君采二》
安身以安家而家齐,安身以安国而国治,安身以安天下而天下平。——《王心斋先生遗集》
精神爽奋,则废俱兴;精神怠弛,则百兴俱废。——《呻吟语·治道》
自昔孔门相传之法,一则曰慎独,再则曰慎独。——《刘子全书·人谱续》
诚之则是人,伪则是禽兽。——《孟子师说》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日知录》
以道言之,选贤任能以匡扶社稷者,天下之公也。——《读通鉴论》
先验身过,次验心过,悔其前非,断其后续,亦期至于无一念之不纯,无一息之稍懈而后已。——《二曲集》
吾人迁善改过,无论大小,皆须以全副力量赴之。——《颜习斋先生言行录·理欲》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林则徐集·赴戍登程门口示家人》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全集·已亥杂诗》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而作。——《魏源集·海国图志序》
彼株守一隅,自画封域,而不知墙外之有天,身外之有地,适如井蛙、蜗国之识见,自小西部而已。——《海国图志》
立德、立功、立言、立节,谓之四不朽。——《魏源集·默觚上》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唯读书则可变化气质。——《曾国藩教子书》
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上清帝第六书》
天下往归谓之王,天下不往归,民皆散而去之,谓之匹夫。——《孔子改制考》
君末也,民本也。君也者,为民办事者也;臣也者,助办民事者也。赋税之取于民,所以办民事之资也。如此而事犹不办,事不办而易其人,亦天下之通义也。——《谭嗣同全集》
方今中国所短者,不在智谋而在贞信,不在权术而在公廉……则惟有道德者可以获胜。——章太炎《革命之道德》
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子·牧民》
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汉书·司马迁传》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精忠报国。——《宋史·岳飞列传》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日知录·正始》
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曹植《求自诚表》
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司马法》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
志当存高远。——《诸葛亮集·诫外甥书》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弇列传》
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张载《经学理窟·学大原下》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石成金《传家宝·俗谚牧民》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三首》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史记·报任安书》
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桓宽《盐铁论·地广》
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元景安传》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文天祥《正气歌》
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于谦《无题》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郑燮(xiè)《题画·竹石》
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弟子规》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第三十三章
不怨天,不尤人。——《论语·宪问》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告子下》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荀子·修身》
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商君书·画策》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李咸用《送人》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乌江》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朱熹《答巩仲至》
我命由我不由天。——葛洪《抱朴子内篇》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天无绝人之路。——《初刻拍案惊奇》
窃以为天地之所以不息,国之所以立,贤人之德业之所以可大可久,皆诚为之也。——曾国藩《复贺耦庚中丞》
修辞立其诚。——《周易·乾·文言》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鱼父》
失信不立。——《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轻诺必寡信。——《老子》第六十三章
一诺千金。——《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老子《道德经》第十七章
功不可以虚成,名不可以伪立。——《班固《答宾戏》》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老子·八十一章》
以信接人,天下信之;不以信接人,妻子疑之。——杨泉《物理论》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佞,奚可焉。——《弟子规》
行己有耻。——《论语·子路》
无羞恶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
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孟子·离娄上》
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尽心上》
知耻近乎勇。——《礼记·中庸》
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杨雄《法言·君子》
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朱熹《朱子语类》卷十三
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龚自珍《明良论二》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周易·益·象》
改过不吝。——《尚书·仲虺(huǐ)之诰》
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尚书·伊训》
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旧唐书·魏征列传》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白居易《与元九书》
过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李觏《易论第九》
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陆九渊《与傅全美》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王守仁《改过》》
改身之过,迁身之善,谓之“修身”。——颜元《颜习斋先生言行录》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增广贤文》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中庸》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论语·阳货篇》
敬者何?不怠慢、不放荡之谓也。——《朱子语类》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宽则得众。——《论语·阳货》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不蔽人之善,不言人之恶。——《战国策·魏策》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张载《正蒙·乾称》
善用威者不轻怒,善用恩者不妄施。——金缨《格言联璧·接物类》
处事须留余地,责善切戒尽言。——金缨《格言联璧·接物类》
人好刚,我以柔胜之;人用术,我以诚感之;人使气,我以理屈之。——金缨《格言联璧·接物类》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金缨《格言联璧·接物类》
待小人宜宽,防小人宜严。——金缨《格言联璧·接物类》
恶莫大于纵己之欲,祸莫大于言人之非。——金缨《格言联璧·接物类》
薄施厚望者不报,贵而忘贱者不久。——《素书·遵义》
小功不赏,则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则大怨必生。——《素书·遵义》
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
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资治通鉴》卷九十六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论语》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论语》
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金缨《格言联璧·接物类》
守分安贫,何等清闲,而好事者,偏自寻烦恼;持盈保泰,总须忍让,而恃强者,乃自取灭亡。——王永彬《围炉夜话》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周易·系辞上》
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左传·隐公六年》
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君子和而不流。——《礼记·中庸》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千人同心,则得千人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淮南子·兵略训》
单者易折,众则难摧。——崔鸿《三十国春秋·西秦录》
和以处众,宽以接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林逋《省心录》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庄子·山木》
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弟子规》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弟子规》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大戴礼记》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
夫妇和而后家道成。——《幼学琼林·夫妇》
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陈子昂《座右铭》
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后汉书·宋弘列传》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孔子家语卷二·致思第八》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小雅·蓼莪》
事父母,能竭其力。——《论语·学而》
父慈而教。——《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孝经·天子》
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桓宽《盐铁论·孝养》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父不慈则子不孝。——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
千经万典,孝悌为先。——《增广贤文》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增广贤文》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弟子规》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yì)》
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张载《正蒙·中正》
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隐公元年》
义以生利,利以丰民。——《国语·晋语》
见利思义。——《论语·宪问》
见得思义。——《论语·季氏》
义,志以天下为芬。——《墨子·经说上》
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孟子·尽心上》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
临难毋苟免。——《礼记·曲礼上》
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董仲舒《春秋繁露·仁义法》
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董仲舒《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
君子义以为质,得义则重,失义则轻,由义为荣,背义为辱。——陆九渊《与郭邦逸》
视死如归。——《管子·小匡》
率义之为勇。——《左传·哀公十六年》
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
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荀子·荣辱》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后汉书·班超列传》
小勇,血气所为;大勇,义理所发。——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初生之犊不惧虎。——罗贯中《三国演义》
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尚书》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第六十四章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中庸》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论语·泰伯》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论语·泰伯》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论语·子张》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好学而不贰。——《左传》
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孟子·离娄下》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学至乎没而后止。——《荀子·劝学》
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
知而好问,然后能才。——《荀子》
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吕氏春秋·用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进学解》
圣人无常师。——韩愈《师说》
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唐甄《潜书·讲学》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魏志》
学而不化,非学也。——《宋·杨万里》
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林逋《省心录》
学而不知道,与不学同;知而不能行,与不知同。——《黄睎》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稼说送张琥》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写怀》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训学斋规》
知而好问者圣,勇而好问者胜。——《文字·自然》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书到用时方恨少。——《增广贤文》》
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进学解》
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荀子·修身》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
来岁如今好时节,看君高步蹑鹏程。——道潜《次韵孔天瑞秀才见寄》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劝学诗》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内篇》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朱熹《劝学诗·偶成》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增广贤文》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孔融《论盛孝章书》
百金买骏马,千金买美人;万金买高爵,何处买青春。——屈复《偶然作》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无名氏《金缕衣》
天波易谢,寸暑难留。——《王勃》
不饱食以终日,不弃功于寸阴。——《葛洪》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关汉卿《窦娥冤》》
年少当及时,蹉跎日就老。——《汉乐府·子夜歌》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增广贤文》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写怀》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萧绎《纂要》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毛泽东《满江红》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杂诗》
岁去弦吐箭。——《孟郊》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钱福《明日歌》
月不胜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荀子·强国篇》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王勃《滕王阁序》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论语·阳货》
志士惜年,贤人惜日,圣人惜时。——《默觚·学篇》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杜荀鹤《题弟侄书堂》
无情最恨东流水,暗逐芳年去不还。——唐彦谦《秋日感怀》
客来客去日日,花开花落年年。——徐贲《写意》
争寸阴而弃珠宝。——赵晔《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
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文嘉《今日论》
窗外日光弹指过,席前花影座间移。——《四贤记》
尺波易流,寸阴难保。——《新唐书·后妃》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第三十三章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第四十四章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第五十八章
圣人择可言而后言,择可行而后行。——《管子·形势解》
三思而后行。——《论语·公冶长》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韩非子·喻老》
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楚策》
差若毫厘,谬以千里。——《礼记·经解》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
惟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管子·牧民》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襄公十一年》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
前车覆,后车诫。——《汉书·贾谊传》
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礼记·曲礼上》
善不可谓小而无益,不善不可谓小而无伤。——贾谊《新书·审微》
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
乐不可极,极乐成哀;欲不可纵,纵欲成灾。——吴兢《贞观政要·刑法》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道德经》》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鲁僖公五年》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孙子兵法·虚实篇》
终日乾乾,与时偕行。——《周易·乾·文言》
日新之谓盛德。——《周易·系辞上》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系辞下》
德贵日新。——康有为《论语注》卷九
惟进取也故日新。——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程颢、程颐《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
为学须觉今是而昨非,日改月化,便是长进。——朱熹《朱子语类》卷八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鹊楼》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君子以俭德辟难。——《周易·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尚书·大禹谟》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宣公十二年》
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墨子·辞过》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悯农》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李商隐《咏史》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司马光《训俭示康》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四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宋史·范纯仁列传》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柏庐《治家格言》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故其蓄积足恃。——《汉书》
历观有家有国,其得之也,莫不阶于俭约;其失之也,莫不由于奢侈。——《世要论》
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白居易《草茫茫-惩厚葬也》
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尚书·周官》
大义灭亲。——《左传·隐公四年》
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左传·僖公九年》
公生明,偏生暗。——《荀子·不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
国尔忘家,公尔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惟义所在。——贾谊《新书·阶级》
衡之于左右,无私轻重,故可以为平;绳之于内外,无私曲直,故可以为正。——《淮南子·主术训》
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淮南子·修务训》
奉公如法则上下平。——《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史记·太史公自序》
临官莫如平,临财莫如廉。——刘向《说苑·正理》
圣人不敢以亲戚之恩而废刑罚,不敢以怨仇之忿而废庆赏。——徐干《中论·赏罚》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有公心必有公道,有公道必有公制。——傅玄《傅子·通志》
有功则赏,有罪则刑。——司马光《进修心治国要札子状》
惟公则生明,惟廉则生威。——石成金《传家宝·绅瑜》
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刘鹗《老残游记》第九回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
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墨子·修身》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
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证于人。——《荀子·性恶》
谨于言而慎于行。——《礼记·缁衣》
君子强学而力行。——杨雄《法言·修身》
实事求是。——《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
百闻不如一见。——《汉书·赵冲国传》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名必有实,事必有功。——荀悦《申鉴·俗嫌》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格言联璧·处事》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道德经》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弟子规》
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曾国藩《敬业与乐业》
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礼记·中庸》
主一无适便是敬。——《二程·粹言》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庄子·达生》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周易·坤·文言》
但行善事,莫问前程。——《增广昔时贤文》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周语下》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荀子·劝学》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弟子规》
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上》
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荀子·荣辱》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道德经》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
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弟子规》
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莫知与之为取。——《后汉书》
君子贵人贱己,先人而后己。——《礼记·访记》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马致远《陈情高卧》
病人之病,忧人之忧。——白居易《策林》
每有患急,先人后己。——陈寿《三国志·蜀志》
好事须相让,恶事莫相推。——王梵志《全唐诗补逸》
发达虽命定,亦由肯做工夫;福寿虽天生,还是多积阴德。——王永彬《围炉夜话》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周易·系辞下》
谦受益,满招损。——《尚书》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老子《道德经》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怠,可以长久。——老子《道德经》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道德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道德经》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老子《道德经》
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老子《道德经》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老子《道德经》
强中更有强中手,莫向人前夸大口。——《初刻拍案惊奇》
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尽。——冯梦龙《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难苏学士》
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周易·丰》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曹操《短歌行》
谦虚温谨,不以才地矜物。——《晋书·郑默传》
谦虚谨慎自矜其智非智也,谦让之智斯为大智;自矜其勇非勇也,谦让之勇斯为大勇。——《弟子箴言·崇礼让》
放荡功不遂,满盈身必灾。——张咏《劝学》
虚己者进德之基。——方孝孺《杂诫》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德经·莫能与争》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王阳明《传习录》
人生至愚是恶闻已过,人生至恶是善谈人过。——申居郧《西岩赘语》
勿以小恶弃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申居郧《西岩赘语》
盛满易为灾,谦冲恒受福。——张廷玉《杂兴》
赏不服人,罚不甘心者叛。赏及无功,罚及无罪者酷。——《素书·遵义》
不可以一时之誉,断其为君子;不可以一时之谤,断其为小人。——《警世通言·卷四》
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中庸·第二十章》
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中庸·第十四章》
君子耳不听淫声,目不视邪色,口不出恶言。——《荀子·乐论》
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增广贤文·上集》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观书》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曹植《赠白马王彪》
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增广贤文》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诫子书》
扩展阅读:
《论语》
《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作品多为语录,但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其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浅近易懂,而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能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孟子》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孟子》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
孟子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战国中期鲁国邹人(今山东邹城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
孟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孔伋,孔子之孙)的门人。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武力的手段实现统一。而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
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公元前479)大约百年左右。关于他的身世,流传下来的已很少,《韩诗外传》载有他母亲“断织”的故事,《列女传》载有他母亲“三迁”和“去齐”等故事,可见他得力于母亲的教育不少。据《列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子思。但从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这倒是有可能的。无论是受业于子思也罢,子思门人也罢,孟子的学说都受到孔子思想的影响。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派,这就是后世所称儒家中的思孟学派。
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我们所见的《孟子》七篇,每篇分为上下,约三万五千字,一共二百六十章。
《道德经》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史记》等记载老子出生于楚国或陈国。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到灵宝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
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尚书》
儒家五经之一,最早书名为《书》,是一部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就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本。现存版本中真伪参半。
西汉学者伏生口述的二十八篇《尚书》为今文《尚书》,西汉鲁恭王刘余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的另一部《尚书》,为古文《尚书》。西晋永嘉年间战乱,今、古文《尚书》全都散失了。东晋初,豫章内史梅赜给朝廷献上了一部《尚书》,包括《今文尚书》33篇,以及伪《古文尚书》25篇 。
《尚书》列为重要核心儒家经典之一,历代儒家研习之基本书籍。 “尚”即“上”,《尚书》就是上古的书,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传统《尚书》(又称《今文尚书》)由伏生传下来。传说是上古文化《三坟五典》遗留著作。
《礼记》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
《礼记》章法谨严,映带生姿,文辞婉转,前后呼应,语言整饬而多变,是“三礼”之一、“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自东汉郑玄作“注”后,《礼记》地位日升,至唐代时尊为“经”,宋代以后,位居“三礼”之首。
《礼记》中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养,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影响。
《周易》
《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而非周易),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 。《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
春秋时期,官学开始逐渐演变为民间私学。易学前后相因,递变发展,百家之学兴,易学乃随之发生分化。自孔子赞易以后,《周易》被儒门奉为儒门圣典,六经之首。儒门之外,有两支易学与儒门易并列发展:一为旧势力仍存在的筮术易;另一为老子的道家易,易学开始分为三支。
《四库全书总目》将易学历史的源流变迁,分为“两派六宗”。两派,就是象数学派和义理学派;六宗,一为占卜宗,二为禨祥宗,三为造化宗,四为老庄宗,五为儒理宗,六为史事宗。
《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荀子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一说时人相尊而号为卿),战国末期赵国人 ,两汉时因避汉宣帝询名讳称“孙卿”,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
荀子曾三次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两度出任楚兰陵令。晚年蛰居兰陵县著书立说,收徒授业,终老于斯,被称为“后圣”。 荀子批判地接受并创造性地发展了儒家正统的思想和理论,主张“礼法并施”;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反对鬼神迷信;提出性恶论,重视习俗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并强调学以致用;其思想集中反映在《荀子》一书中。 荀子还整理传承了《诗经》《尚书》《礼》《乐》《易》《春秋》等儒家典籍,为传播保存儒家思想文化做出巨大贡献。
荀子总结百家争鸣的理论成果和自己的学术思想,创立了先秦时期完备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他的思想在以后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发展中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影响。
《荀子》
《荀子》,是战国时期荀子和弟子们整理或记录他人言行的哲学著作。
《荀子》全书一共32篇,其观点与荀子的一贯主张是一致的。在前27篇中,也有几篇,如《议兵》、《大略》等可能是他的学生整理而成的。
《荀子》一书今存三十二篇,除少数篇章外,大部分是他自己所写。他的文章擅长说理,组织严密,分析透辟,善于取譬,常用排比句增强议论的气势,语言富赡警炼,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重要的著作。它的注本除唐杨倞的《荀子注》外,清王先谦的《荀子集解》,汇集清代学者的训诂考订成就,内容翔实;梁启雄的《荀子简释》综合诸家校释成果,尤重“简易、简明、简要”;另有章诗同的《荀子简注》、熊公哲的《荀子今注今释》等。
《史记》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该著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比《淮南子》多三十九万五千余字,比《吕氏春秋》多二十八万八千余字。《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
《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春秋》
《春秋》是我国古代史类文学作品。又称《春秋经》《麟经》或《麟史》等。
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作品,被称为“传”。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它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据传是由孔子修订而成。
2019年2月报道,从海昏侯墓出土简牍5200余枚,专家释读后发现包括《春秋》在内的儒家经典及其训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