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及”在文言文中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在浩瀚的中华文化底蕴中,文言文作为古代汉语的书写方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知识。它以独特的语言风格、精炼的表达方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连接古今的重要桥梁。在众多文言词汇中,“及”字以其多变的用法和广泛的适用性,成为了理解古文不可或缺的关键词之一。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及”在文言文中的含义,通过具体例句分析,帮助读者全面理解这一古汉字的多重意蕴。

“及”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其字形像一只手抓住了一个人,本义为“追上、抓住”。《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及,逮也。”这一本义在文言文中仍有所体现,但更多时候,“及”字已经引申出了更加丰富的含义,包括但不限于达到、至、等到、和、以及等。

一、“及”表达到、至

在文言文中,“及”常用来表示达到某个地点或时间点,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到达”或“至”。如《论语·阳货》中的“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这里的“岁不我与”即指岁月不等人,时间不会“到达”(即等待)我,表达了时间流逝的紧迫感。

又如《庄子·逍遥游》中的“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文中的“此亦飞之至也”意指这也是飞翔所能达到的最高限度,这里的“至”即指达到。

二、“及”表等到、至时

“及”在文言文中还常用来表示时间上的等待或到达某个时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等到”或“至时”。如《左传·僖公四年》中的“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这里的“风马牛不相及”原意是说两国相隔甚远,即使马、牛发情追逐,也不会跑到对方的境内,用来比喻事情彼此毫不相干,而“及”在这里就含有“等到”(马牛相遇)的意味,但在这里是反其意而用之,强调两国无交集。

再如《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在四面皆楚歌,项王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这里的“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意指等到汉军和诸侯的军队将项羽的军队重重包围,强调了时间上的先后顺序。

三、“及”表和、与

在文言文中,“及”还可以作为连词使用,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和”或“与”。如《论语·为政》中的“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子曰:‘德不孤,必有邻。’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子曰:‘父母在,不称老,言孝不言慈。及其老也,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虽然这段文字中并未直接出现“及+名词+名词”的结构来明确表示“和、与”的意思,但在其他文言文中,“及”作为连词连接两个名词或代词的情况并不罕见,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这里的“廉颇者”与“蔺相如者”通过语境隐含了“及”(和)的意味,表示两人都是赵国的重要人物。

四、“及”表其他引申义

除了上述几种常见用法外,“及”在文言文中还有一些较为特殊的引申义。如表示“赶得上、比得上”,如《史记·刺客列传》中的“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沈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日与饮燕市,酒酣,因击筑,为《荆轲歌》,慷慨有声流涕,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荆卿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这里的“及”就含有“赶得上、比得上”的意味,强调了荆轲对这些人的欣赏和亲近。

又如表示“涉及、牵涉”,如《左传·隐公元年》中的“郑伯克段于鄢。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这里的“不及黄泉,无相见也”中的“及”就含有“涉及、牵涉”到某个地点(黄泉)的意思,表示郑庄公与母亲姜氏之间的决绝誓言。

综上所述,“及”在文言文中具有多重含义和用法,它不仅体现了古代汉语的精炼与丰富性,也反映了古人对于时间、空间、关系等概念的深刻理解和表达。通过对“及”字在文言文中的全面解析,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的精髓所在,还能从中汲取智慧与启示,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