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党的11届三中全会召开于哪一年?
1978年,党的历史上迎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时刻——中国我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简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隆重召开。这次会议的时间跨度为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它不仅标志着中国我党在思想、政治和组织上的重大转折,更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出席这次全会的中央委员有169人,候补中央委员112人,中央及地方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也列席了会议。会议由华国锋主持,其中心议题是讨论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一议题的选择并非偶然,而是基于当时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以及党内外对于国家发展方向的深刻反思。
在全会召开之前,为了给会议做好充分准备,中央还召开了一次历时36天的中央工作会议。在这次工作会议上,大家首先讨论了工作重点的转移问题,并深感如果不解决指导思想上的问题,不纠正“左”的错误,不解决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就无法真正实现工作重点的转移。于是,大家围绕真理标准问题展开了激烈的思想交锋,并对经济、党的建设、民主法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12月13日,小平同志在会议闭幕式上发表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这篇讲话实际上成了随后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召开的。在思想上,全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即一切以领袖的指示为判断是非标准的方针,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一转变对于党内外来说,无疑是一次思想的解放和拨乱反正,它打破了长期存在的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束缚,为党的各项工作提供了新的指导思想。
在政治上,全会也作出了重大决策。它停止了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决定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这一决策不仅符合当时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也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通过改革开放,中国可以引进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在组织上,全会也取得了重要成果。它形成了以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这一领导集体在随后的岁月中,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小平同志作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和卓越的领导才能,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除了上述方面的成就外,全会还强调了要充分发扬民主,健全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健全党规党法,正确对待主席的历史地位和主席思想的科学体系。这些措施对于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全会还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要采取一系列新的重大的经济措施,对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方法进行认真改革。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中国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这为中国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我党在思想、政治和组织上的拨乱反正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它结束了粉碎“四人帮”之后两年中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这一转折是全局性的、根本性的,它为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世界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新的启示。
在全会精神的指引下,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中国的改革全面展开,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国际地位也日益提升。这些成就不仅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也是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宝贵财富。
同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也为后来的历届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树立了榜样。从党的十二大到二十大,每一次中央全会都紧密结合时代特点和人民需求,制定出一系列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这些战略和政策措施的实施,不仅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为世界的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中国我党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不仅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世界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新的启示和借鉴。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将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不断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回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其历史意义,我们深感振奋和自豪。这次会议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命运和前途,也为世界社会主义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将继续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