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女称呼的由来及种类有哪些?
在中国历史上,歌女作为一种以歌唱为生的职业群体,拥有众多不同的称呼,这些称呼不仅反映了她们的社会地位,还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从古代的“歌妓”、“讴者”,到近代的“歌女”,这些称呼的演变见证了歌女职业的发展和社会变迁。
歌妓:古代的艺术表演者
“歌妓”是古代对以歌唱为职业的女性的统称,这一称呼源自“伎”,意为具有艺术技能(才华)的人,特别是女性歌舞卖艺人。在先秦时期,原始宗教崇拜中的歌舞表演者为后世歌妓的前身。夏朝时,夏桀蓄养三万女乐,这些女乐便是早期的歌妓。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一些地方还保留巫娼,歌舞表演逐渐脱离宗教崇拜,变成纯娱乐性质。
在汉朝,皇宫中和贵族府中都有很多歌妓,用于宴席上表演,娱乐君主、贵族和大臣。这些歌妓有时会成为贵族的宠婢,有些会被正式纳为妾侍,甚至有些更成为后妃,如汉武帝的第二任皇后卫子夫,原本是平阳公主府中的歌妓。魏晋南北朝时期,蓄纳歌妓的风气盛行,贵族府中的歌妓往往数以百计,这段时期的歌妓作为贵族显示财势的功用最为明显。
唐宋时期,歌妓文化达到了鼎盛。贵族、文人与歌妓酬唱、交往普遍,许多文学作品都描述了歌妓的生活和情感。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就描写了一位嫁给商人的歌妓的遭遇。晚唐诗人杜牧的《泊秦淮》中的“商女”也是指歌妓,这一称呼源自秋女、秋娘,唐人以“秋娘”称呼歌妓,因为古人把五音(宫、商、角、徵、羽)与四季相配,商音凄厉,与秋季肃杀之气相应,故以商配秋,于是“商女”就成为歌妓的别称。
讴者:唱歌的人
“讴者”的“讴”意为歌唱,“讴者”就是唱歌的人,这一称呼更加直接地表达了歌女的职业特性。与“歌妓”相比,“讴者”少了些贬低的意味,更加中性。在古代,无论是宫廷中的歌女还是民间的艺人,只要以歌唱为生,都可以被称为“讴者”。
歌女:近代的称呼
“歌女”一词出现于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之间,是中国近代对以唱歌为职业的女性的称呼。民国时期的歌女除了在传统的酒家、妓院表演外,还开始在夜总会、舞厅等由西方传入的娱乐场所表演。由于她们多与客人交际应酬、饮酒,因此在当时又被称为交际花。
英语中,歌女被称为“Sing-song girl”,但这一称呼并非直译自中文的“歌女”。据张爱玲所述,“Sing-song girl”是源自吴语的“先生”一词,吴语把高级妓女称呼为“先生”,而她们必会在宴席上歌唱,英美人就误把“先生”当作“Sing-song”(唱歌)了。
美称与贬义
在古代,有些歌妓因其才艺出众,被赋予了美称。如“歌姬”,“姬”在古汉语里是对女性的美称,也有美女的意思,日语中的“姬”也保留了美称的意义,常用来称呼贵族女性,日语至今仍然把女歌手称为“歌姬”。然而,在中文里,称女歌手为“歌姬”或“歌女”在近代以来逐渐含有贬义,尤其是指那些在酒廊、酒楼、夜总会、游乐场等场所走场演唱为生的女歌手。已故香港女歌手梅艳芳就曾说自己小时候走场表演唱歌,被称呼为“歌女”,并因此受到同学的歧视。
其他别称
除了上述常见的称呼外,歌女在古代还有许多其他别称,这些别称或体现了她们的社会地位,或反映了人们对她们的看法。
神女:晚唐李商隐诗中的“神女”暗指青楼妓女,这一称呼具有神话色彩,但与女神不同,这里的“神女”是对女性用心不专、乱投男人怀的总结。
内人:原指教坊中能歌善舞的妓女,也指常在皇帝跟前服侍的宫女。在唐代,这一称呼也被用来指称歌妓。
女校书:唐代名妓薛涛是一代才女,经常与当时文士诗文唱和,后世因称有才学能诗文的妓女为“女校书”或“校书”。
章台:韩翃寄诗给柳云:“章台柳,章台柳,往日依依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后即以“章台”为妓馆别名。
录事:南宋诗人陆游《老学庵笔记》曾记载苏东坡将妓女称为“酒纠”,意为录事,即记录事务的人。这一称呼具有玩笑意味。
省差行首:金邦贵族出身的大将牙虎带让身边的妓女佩带银符,到各地求贿赂,这些妓女号称“省差行首”,听起来像是个在职文官,但实际上是个妓女的别称。
越南的歌女
在越南,歌女被称为姑姚、妸陶或陶娘。越南黎代时期,歌女成为一个低下的职业,与奴隶无异。她们通常在当地庭院或歌馆表演,不能在宫廷中表演。依照《越史标案》,歌女除被称为妸陶外,亦被称为闹娘、姑闹或闹歌。
结语
歌女的各种称呼及其由来,不仅反映了她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地位和职业特性,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从古代的“歌妓”、“讴者”,到近代的“歌女”,这些称呼的演变见证了歌女职业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了解这些称呼的由来,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歌女这一群体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让我们反思历史,珍惜当下,尊重每一位以艺术为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