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熊猫之名为何?
熊猫,这一在现代深受全球人民喜爱的萌物,在古代却有着众多不为人知的称谓。这些称谓不仅反映了古人对熊猫这一神秘生物的观察和理解,也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在古代,熊猫的称呼可谓五花八门,多达三十余种。其中一些名字听起来颇为英明神勇,如猛氏兽、猛豹、貘、貊、白熊、花熊、白豹、白罴、文罴、银狗、华熊、花头熊、竹熊等。这些名字在史料文献中频繁出现,记录了古人对熊猫这一独特生物的探索和想象。
在这些古代称谓中,“貘”及其变体如“玄貘”是较为常见的称呼。古人习惯于用谐音进行取名,因此“猖”、“貊”、“狛”等字要么是“貘”的谐音,要么是“貘”的异体字。郭璞在注疏《尔雅》时提到:“猖与貊,貘与貘,并字异,而音同,声转为猛。”这一说法为我们理解古人如何给熊猫取名提供了线索。
除了“貘”之外,古人还根据熊猫的毛色和习性为其取名。如“白熊”是以毛色中的白色指称熊猫,“花熊”则是形容毛发黑白混杂,即黑白相间的熊。而“竹熊”这一称呼则是因为熊猫对竹子的偏爱,从早到晚都要吃竹子,这一习性在古代就被古人所察觉并记录了下来。
值得一提的是,熊猫在古代还被称为“食铁兽”。这一称呼的来源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熊猫常到民居觅食,舔食炊具,甚至用牙齿咬坏炊具,被古人误以为在吃铁。因此,在明代地理著作《蜀中广记》中,熊猫被称之为“食铁兽”。另一种说法则认为,“食铁兽”这一称呼可能源于熊猫在古代的一种神秘形象。在许多史料文献中,古人都将熊猫描述为体型庞大的猛兽,同时也是珍兽。如《山海经》中关于“兽多猛豹”的注释中提到:“卭来山,今在汉嘉严道县,南江水所自出也。山有九折坂,出貊,貊似熊而黑白驳,亦食铜铁也。”这些描述都赋予了熊猫一种骁勇善战、英勇无比的形象。
然而,与“食铁兽”这一凶猛的称呼相比,熊猫在古代更多的时候是被视为一种仁义之兽。如在西晋时期,熊猫被称为“驺虞”。《诗》云:“驺虞,义兽也,白虎黑文,不食生物,有至信之德则应之。”陆玑在《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中也提到:“白虎黑文,尾长于躯,不食生物,不履生草,应信而至者也。”这些描述中的“白虎黑文”与现代熊猫的毛色一致,而“不食生物”这一点又与现代熊猫的饮食习性相符。因此,“驺虞”这一称呼在古代被赋予了吉祥、仁义的象征意义。在打仗的时候,只要有一方举着“驺虞旗”,就代表求和解。到了唐代,武则天还曾经将一对熊猫的活体以及70张白熊毛皮作为大唐的国礼赏赐给了日本天武天皇。
除了上述称呼外,熊猫在古代还有诸如大浣熊、峨曲、执夷等多种称呼。这些称呼虽然各不相同,但都反映了古人对熊猫这一独特生物的观察和理解。在不同的地域和时代背景下,古人根据熊猫的毛色、习性、神秘形象等因素为其取名,这些名字不仅具有历史文化价值,也为我们今天了解和研究熊猫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随着时间的推移,熊猫的称呼也逐渐统一并固定下来。在1869年,法国博物学家戴维在四川得到了一个不知名的奇兽标本,他暂时取名为“黑白熊”,并将其寄回了欧洲研究。至1900年,大英博物馆检验了这个标本的头骨和四肢骨骸,认为这个动物与其他的熊类不同,属于新的物种。于是,大熊猫这一现代名称逐渐开始被使用。然而,在当时,“大熊猫”这一称呼还未完全固定下来。1939年,重庆的动物园举办了一次动物标本展览,展览中“猫熊”的标牌是按照从左到右的国际书写格式书写的。而当时的人们习惯读字从右往左开始,于是误把“猫熊”读成“熊猫”。此后,“大熊猫”这一名称就这样开始流行起来,并沿用至今。
如今,大熊猫已成为中国的国宝,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和喜爱。它们憨态可掬的形象深入人心,成为了和平、友谊的象征。然而,我们也不应忘记大熊猫在古代的那些神秘而多样的称呼。这些称呼不仅记录了古人对熊猫的观察和理解,也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探索精神。通过这些称呼,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大熊猫这一独特生物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也可以更加珍惜和保护这一珍贵的自然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