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发夫妻中的“结发”是什么意思?

结发夫妻结发什么意思

“结发夫妻”一词,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历史背景。从字面意思上来看,“结发”与夫妻之间的联系密不可分。然而,这个词语背后所代表的含义远不止于此。以下将从多个维度对“结发夫妻”中的“结发”进行深入解读。

“结发”一词最初源于古代的成人礼。在汉朝以前,“结发”是指男女在成人礼上的一个重要步骤。古代男女都蓄长发,但只有在成人礼后,他们才会正式地将头发盘成发髻,标志着他们从孩童成长为成年人。男子在二十岁时举行冠礼,将头发盘成发髻并戴上帽子,而女子则在十五岁时举行及笄礼,将头发绾成髻并用簪子插上。这一仪式不仅是对他们成年的认可,也象征着他们从此具备了结婚成家的资格。

然而,“结发”一词的含义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发生了变化。自汉代起,“结发”开始转化为夫妻成婚的仪式之一。新婚夫妻在成婚之夕,会各自剪下一缕头发,将这两缕长发相互绾结缠绕起来,以示同心。汉代苏武有诗云:“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这句诗生动地描绘了“结发”作为夫妻成婚仪式的浪漫与深情。在宋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娶妇》中对这一仪式进行了更详细的记载:“男左女右,留少头发,二家出匹缎、钗子、木梳、头须之类,谓之合髻。”这一习俗在当时的婚礼中十分盛行,成为了新婚夫妇表达彼此爱意和承诺的重要方式。

“结发”之所以能成为夫妻关系的象征,除了其历史背景外,还与其文化寓意密切相关。头发被视为身体的一部分,具有深厚的情感价值。将头发绾结在一起,寓意着新婚夫妻恩爱缠绵、永不分离,共同走向白头偕老的美好未来。在古代社会,人们普遍认为头发与生命、血脉紧密相连,因此将头发绾结在一起也象征着男女之间的血脉交融、生命相连。这种深刻而浪漫的象征意义使得“结发”成为了夫妻关系的重要标志。

除了作为新婚夫妇的仪式外,“结发”一词还逐渐引申为对原配夫妻的称呼。在封建时代,人们非常重视第一次配偶关系,认为原配夫妻是最亲密、最值得信赖的伴侣。因此,“结发夫妻”逐渐成为了区别第二次、第三次以后配偶的用语。这一称呼不仅体现了对原配夫妻的尊重和珍视,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婚姻关系的看法和态度。

在现代社会中,“结发夫妻”一词仍然被广泛使用,但其含义已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现代社会中的“结发夫妻”更多地是指那些年轻时结成的夫妻,即原配夫妻。虽然现代社会中的婚姻观念和习俗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结发夫妻”这一称呼仍然承载着人们对美好婚姻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值得一提的是,“结发夫妻”与“二婚”有着明显的区别。在封建时代以及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认为“结发夫妻”是指原配夫妻,而二婚则是指离婚后再婚的情况。虽然现代社会对离婚和再婚的看法已经变得更加宽容和包容,但“结发夫妻”这一称呼仍然强调了原配夫妻之间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因此,在提到“结发夫妻”时,人们往往会联想到那些年轻时结成的、彼此深爱且共同度过一生的夫妻。

此外,“结发夫妻”还蕴含着一种从成人到成婚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在古代社会,人们普遍认为结婚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大事之一,而“结发”则是从成人到成婚的重要过渡。因此,“结发夫妻”这一称呼不仅代表了新婚夫妇之间的爱情和承诺,也体现了他们从成人到结婚这一人生阶段的完整性和连续性。这种连续性和完整性使得“结发夫妻”之间的关系更加牢固和可靠。

从历史渊源来看,“结发夫妻”这一称呼还源于一些古老的传说和故事。比如牛郎织女的故事就为人们提供了对忠贞爱情的向往和赞美。在这个故事中,牛郎和织女相爱并结为夫妻,但由于地位的差异和天帝的阻挠,他们被迫分开。然而,他们的真挚感情最终感动了天帝,得以在七夕节相会。人们为了表达对忠贞爱情的赞美和向往,便开始在婚礼上模仿这一仪式,将头发绾结在一起,称为“结发夫妻”。这些传说和故事不仅丰富了“结发夫妻”的文化内涵,也为其提供了更多的情感色彩和想象空间。

综上所述,“结发夫妻”中的“结发”一词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历史背景。它最初源于古代的成人礼,后来逐渐转化为夫妻成婚的仪式之一。通过绾结头发的方式,“结发”象征着新婚夫妻之间的爱情和承诺,寓意着他们恩爱缠绵、永不分离的美好未来。同时,“结发夫妻”还特指那些年轻时结成的、彼此深爱且共同度过一生的夫妻,体现了从成人到成婚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在现代社会中,“结发夫妻”仍然承载着人们对美好婚姻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成为了人们心中永恒的爱情象征。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