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清平乐·村居》拼音版
《清平乐·村居》是宋代大文豪辛弃疾所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田园词,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宁静和谐的乡村生活画面。以下是以“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拼音版”为关键词展开的文章:
qīng píng lè · cūn jū
清平乐·村居
sòng · xīn qì jí
宋·辛弃疾
máo yán dī xiǎo , xī shàng qīng qīng cǎo 。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zhèn lǐ wú yīn xiāng mèi hǎo , bái fà shuí jiā wēng ǎo 。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dà ér chú dòu xī dōng , zhōng ér zhèng zhī jī lóng 。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zuì xǐ xiǎo ér wú lài , xī tóu wò bāo lián péng 。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首词以简洁的语言、生动的形象,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充满生活气息的田园风光图。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词的世界,感受那份古朴与纯真。
开篇“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短短两句便勾勒出一幅乡村小景。那低矮的茅草屋,紧挨着一条清澈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翠绿的青草。这样的景象,不禁让人想起那些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宁静时光。在这里,没有喧嚣的车水马龙,没有繁重的世事纷扰,只有大自然最质朴、最纯粹的美好。
接下来,“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两句,通过描绘一对满头白发的老夫妇,在微醺的酒意中亲密交谈的情景,进一步渲染了乡村生活的和谐与温馨。那吴侬软语,听起来温柔又美好,仿佛能融化人心中的坚冰。而这对老夫妇,更是成为了这幅田园风光图中的点睛之笔,他们相互扶持、白头偕老的身影,成为了乡村生活中最动人的风景。
下片则转向了对孩子们劳动嬉戏情景的描写。“大儿锄豆溪东”,写出了大儿子在溪东豆田里锄草的景象。他挥汗如雨,辛勤耕耘,为家庭的生计而努力奋斗。这样的画面,不仅展现了乡村孩子的勤劳与朴实,也让人感受到了劳动的美好与尊严。
“中儿正织鸡笼”,则写出了二儿子在家编织鸡笼的情景。他灵巧的手指在竹篾间穿梭,不一会儿一个精致的鸡笼便呈现在眼前。这样的技艺,不仅体现了乡村孩子的聪明与能干,也让人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传承。
而“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两句,则是最具生活情趣的一笔。那顽皮的小儿子,正横卧在溪头草丛中剥着刚摘下的莲蓬。他那天真无邪的笑容、自由自在的姿态,仿佛让整个世界都变得轻松起来。这样的画面,不仅展现了乡村孩子的纯真与快乐,也让人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与惬意。
整首词以白描的手法,将乡村生活的点点滴滴娓娓道来。从低矮的茅草屋到清澈的小溪,从满头白发的老夫妇到勤劳朴实的孩子们,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与温度。而词人辛弃疾更是通过这首词,表达了自己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却屡遭排挤与打压。他在隐居期间,更加关注农村生活,写下了大量的闲适词和田园词。这首《清平乐·村居》便是其中之一。在这首词中,词人不仅描绘了一幅宁静和谐的乡村生活画面,更通过生动的细节与真挚的情感,表达了自己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这首词的语言质朴自然,没有过多的修饰与雕琢,却能够深入人心、打动人心。它让我们看到了乡村生活的美好与纯真,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传承。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或许更需要这样一份宁静与纯真,来抚慰我们疲惫的心灵、找回我们失落的灵魂。
此外,《清平乐·村居》不仅是一首优美的田园词,更是一部生动的乡村生活画卷。它让我们看到了乡村孩子的勤劳与朴实、老夫妇的和谐与温馨、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一幅和谐美好的乡村生活画面,让人心生向往、流连忘返。
同时,这首词也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它反映了宋代乡村社会的真实面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为我们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此外,这首词还体现了辛弃疾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与向往,以及他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这些精神内涵,对于我们今天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总的来说,《清平乐·村居》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和人文关怀的田园词。它以简洁的语言、生动的形象,描绘了一幅宁静和谐的乡村生活画面。让我们在品味这首词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纯真、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传承。在未来的日子里,愿我们都能够拥有一份宁静与纯真,去追寻那份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