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赏析(全诗内容和诗意解读)

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一朵奇葩,他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元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越调小令由马致远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副秋郊夕阳图,通过列锦的写作手法

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瘦马等九种景物铺陈而成,表达方式直接热烈,朴实而又纯粹。情感处又有留白,别致而又细腻,依托我们的记忆与想象去做更深层次的解读。

马致远号东篱,汉族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四大元曲家”是我国著名的大戏剧家和散曲家。他年轻时热衷功名,但却由于元统治者实行的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一生都在漂泊之中,居无定所,因此郁郁不得志,潦倒一生,也是在如此羁绊的旅途中写下了这曲《天净沙•秋思》表达漂泊之人的思乡与哀愁。

一、《天净沙•秋思》里的两图一情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夕阳的清辉之下,枯藤缠绕着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中瑟瑟的颤抖,点点昏鸦声声哀怨,好一幅悲戚伤心之景。孤独旅途中的游子虽有满腔功名但眼中的凄清衰颓之景却让人肝肠寸断。晚秋的昏鸦尚有枯藤老树的归依,而此刻的自己却有家不能回,呜呼哀哉。接着,画面一转,潺潺流水,炊烟袅起,舒适而又恬静的农家田园小景与前方的悲戚之景对比鲜明,别人唾手可得的幸福时光在游子这里确实千金难求,真相残忍的就像一把利刃深深的插入了寂寞游子的心头。以乐景写哀情,将哀字丝丝入骨。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寂寞的古道上,尝尽乡愁滋味的游子骑着一匹延滞归期的瘦马,在沉沉暮色中踽踽独行。夕阳西下,美得像一颗糖心蛋,但洒下的余晖在游子的眼里却格外的凄凉。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的人们正卸下劳碌的盔甲,归家团圆,牛羊归圈,鸟禽回巢。而处于此景的游子,不禁悲从中来,撕心裂肺,肝肠寸断。图中此情此景,想之,读之,蓦然竟也泪眼婆娑。

二、艺术成就

1.简约与深细相依

“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二十八字,字字精炼,自然流畅而又含韵丰富,将游子的思乡悲怆之情如滴血般血淋淋的展示,读之感其苦,咏之感其心。通过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个物链接而成,又用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来形容前面的九种物,精炼而不简陋,使每个物都有了足够鲜明的特点,与游子的内心相得益彰。将本不相干的事物连成一幅悲戚的秋郊夕阳图。可见,简约中的深细直逼灵魂深处。

2.静景与动静相映

“流水”动态与“人家”静态相应,“西风”与“古道”相应,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更显出环境的幽静,道路更见苍凉;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图上,一面是枯藤、老树、昏鸦在秋风萧飒中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晖给枯藤、老树、昏鸦涂上一抹金黄的颜色;“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从整个构图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但人是主体,景物是人活动的背景,把背景写充分了,主体就被烘托出来了.这正是相互映衬的妙。

3.景色与情丝相融

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思想感情,是抽象的东西,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方使人感到具体生动.正如“小桥流水人家”这样甜蜜的团圆之景来与游子的内心的思乡忧愁悲苦情感达到鲜明对比衬托出游子“断肠”之苦,十分深刻.自然景物本来是没有思想感情的,但当诗人把这些客观事物纳入审美的认识和感受之中,这些事物便被赋予感情的色彩,同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了.“小桥流水人家”,不过是极常见的普通景色,但当它与“断肠人在天涯”同处于一个图景之中时,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成为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使图景带上悲凉的气氛.所谓“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就是这个道理。

读完了《天净沙•秋思》,此刻的你是否也如同那寂寞的游子一般思乡心切,寂寞哀愁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