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春望》,是唐人五律中的典范之作。这一首诗通过一个“望”字,展现出了作者忧国忧民,浓重的家国情怀。
孟浩然也有一首五律,和杜甫一样以“望”为诗眼,借景抒情,不过表达的却是个人的“干谒”之志,这首诗就是《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杜甫的《春望》沉郁顿挫,诗风雅正。而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他本人的“压卷之作”,这首诗虽然只是借写风景表达个人诉求,却也写得自然雄浑,撼人心魄。
清代《西清诗话》的作者认为:纵观古代写洞庭湖景色,没人能超过这首诗颔联的水平。清代学者邢昉评价:“孟诗本自清澹,独此联气胜,与少陵敌。”
清初学者毛先舒则认为它“皆称绝唱,至欲取压唐律卷”,意思就是说,它不只是孟诗的“压卷之作”,差不多也可以算是唐代五律的压卷之作。
一、《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赏析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诗歌意译:
秋八月,洞庭湖水上涨,湖面平阔。清澈的湖水倒映着天空,水天混成了一色。湖上雾气蒸腾,波涛翻滚,水势之盛大,足以撼动岳阳城。
想穿过湖面,只欠一艘过河船。假如端坐在家中,又觉得辜负了这个圣明的时代。坐在湖边垂钓的人,只能羡慕湖水中的鱼儿,自己却一无所获。
孟浩然的这一首诗是表面是写景,实则是“干谒”,这一点基本上已经是定论。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孟浩然已经44岁了,他还是没有放弃出仕的理想。
于是他在西游长安的时候,写下了这一首诗,把它送给丞相张九龄,希望能够得到后者的赏识。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没有下文。
这一首五律其实并不十分工整。比如,律诗严格要求,在诗的颈联里要做到“对仗”,但是孟浩然在颈联中以“舟楫”对“圣明”,显然不通。
而且孟浩然这首诗的立意偏弱,清代的王夫之就评价它,貌似高明,格调却卑下。不过尽管如此,此诗的头两联的确写得十分有气势。
首联写八月洞庭湖的湖面,因为湖水上涨,变得异常宽广。这时候水势很大,但并不是远道而来的洪水,所以水是清澈的。因为水清才能倒映出天,又因为水面平,才能显出水面的宽阔。
湖面清澈又宽广,就像一面巨大的镜子,不但映出了天空,还把天空中的颜色和江水都混成了一片。站在洞庭湖岸边,向湖上“望”过去,就有一种不知在天上还是湖上的感觉。
颔联写湖水的“险”。湖面宽、平,只能显示出水量的多,不能表现出水势的大。于是孟浩然开始描写洞庭湖的波滔,这个波滔也不是洪滔,它是在因暑气而蒸腾起来的雾气之下。
它的翻滚,表面上看起来并不是十分汹涌,可是却给人一种随时要涌入,并淹没岳阳城的感觉。这是因为湖水的蓄水量太大,湖堤随时可能因为承受不住压力而溃堤。
前面都写得非常好,不过在颈联的后半句里,突然就从写景转到了个人价值的取向上面,转得有一点突兀。
尽管有人认为孟诗后面的“垂钓者”意象,用到了姜太公钓周文王的典故,算是“含而不露”。但是这样精心打造出来的“含而不露”,早就被上一句中的“端居耻圣明”给毁了。
二、《春望》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望”
《春望》——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的这首五律是语文教学的重点篇目,我就不画蛇添足做意译了。这一首诗除了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之外,一般认为它在声韵合律上做得也非常好,对仗也比较工整。
关键是杜甫这首诗整首诗要表达的主题是统一的,不会像孟浩然的那一首那般,有转折生硬的感觉。
同样都是写“望”,杜甫的诗并不只是替自己个人而“望”。他望国破家亡,望花、鸟的物象,以及这些东西里透露出来的悲伤,同时他也望烽火之下,大唐百姓的生计。
从这里也可以看得出来,杜甫的“望”分为了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远望,远望山河破碎。《齐国策》中说:“国既破亡,吾不能存”。然而最惨的就是国已亡,吾一息尚存。怀想过去的长安,如今已变得草木森森,人也不知道到哪里去了。
第二层是“近望”,往近处他望到了从前文人雅士最爱的花鸟。此时此刻见到它们,他也没办法高兴起来。而花与鸟,本身仿佛也在为国破家亡而伤悲。
第三层是“心望”,在这里,杜甫由眼前的景色,展开了联想。他想到的遍地烽火之下,那些思念亲人的人们,也和他一样,想要得到一封家书是多么的困难。
最后,他才回到了自身,哀叹自己为此事愁白了头,头发稀疏得插不上发簪。
再来看看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他的“望”,其实就是隔着洞庭湖的湖水,望“张丞相”而已。在他的诗中,表面上看,头两联是在“望”洞庭,但是望洞庭显然不是他的目的。
这一点在诗的标题里就已经透露出来了,所以不管他将洞庭湖秋天的景象写得多么壮观,他的“望”其实都只望到了一个层面上而已。
也就是说,从主题之“望”上来看,孟浩然的诗明显还是欠了一点层次感。而且,他最大的败笔是在颈联后半句的转折上。
不过从写景的角度上来说,孟浩然这首诗的头两联还是写得非常美的,所以他的这一首诗只能算是“半首”好诗。
结语
小的时候,家里有一本《新编唐诗三百首》,里面介绍到的孟浩然的诗歌,最喜欢的就是这一首《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因为颔联中的“气蒸云梦泽”写得实在是太美了,那时候感觉“云梦泽”有一种神奇的美感。不过很可惜的是,这一片大泽后来彻底消失了。
还有后面的波澜壮阔的“波撼岳阳城”,立马让人产生了一种联想,仿佛岳阳城马上要被洞庭湖浩荡的波滔冲垮了。
只不过就整体诗而言,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虽然气势雄浑,但论五律的优劣,显然和杜甫的《春望》还有相当大的一段距离。
不过呢,孟浩然的诗,从来都不是靠立意美好而出彩。他的风景诗写得好,想象力丰富,语言也很优美。至少在描写秋天洞庭湖水势盛大的诗句中,的确没见到过超越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