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过故人庄是一首什么诗(过故人庄古诗赏析和诗意解读)

在唐朝这片万紫千红的诗花园中,有一丛与众不同的花,她色调浅素,香味雅淡,具有一种天然和谐的美。这就是山水田园隐逸诗,王维、孟浩然是这一派诗人的代表,被称为“王孟诗派”。

孟浩然(689-740),襄阳(今湖北省襄阳)人,四十岁以前,他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家乡过着隐居生活。襄阳,以它秀丽山水陶冶着诗人的心灵。如三国时代的诸葛亮,早年做隐士,就住在襄阳一带。孟浩然受先人遗风影响,年轻时就在襄阳附近的鹿门山隐居。他在《书怀贻京邑故人》诗中写道:“维先自邹鲁,家世重儒风。诗礼袭遗训,趋庭绍朱躬。昼夜常自强,词赋亦颇工。”孟门家风,继承儒家传统的诗礼的理想,激励着他刻苦学习。他不是不关心政治,他同封建时代许多知识分子一样,在隐居中也热衷功名,有着雄心壮志。在《洗然第竹亭》诗中,他明白地表示:“吾与二三子,平生结交深。但怀鸿鹄志,共有鹡鸰心。”他还自比杨雄,希望有人能引荐他:“谁能为杨雄,一荐甘泉赋。”(《田家作》)由此看来,孟浩然早年隐居,表面上似乎避世,实际上却是养精蓄锐,在为“入世”做准备。他不阿谀权贵,只是刻苦学习,企图以孤傲才高,飘逸不群的隐士身份,获得社会声誉,从而致仕。

有两个故事可以表现孟浩然的思想和性格。一次,荆州采访史韩朝宗回京途中路过襄阳,听说孟浩然是个高士,又有学问,表示愿意带他进京,推荐给朝廷。在动身那天,韩朝宗派人去叫他,他却正在和朋友饮酒,高谈阔论,兴致勃勃,叫他也不理睬。韩朝宗看到他饮酒误事,很恼火,独自走了。孟浩然虽然失去了进京作官的机会,却不怎么后悔。孟浩然四十三岁,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来到京城长安,参加进士考试,没有考取,但他的诗却得到不少人的称赞。当时,他的好友王维正在皇宫供职,一次把他带进宫去。他们正闲谈时,忽然玄宗皇帝走过来了,孟浩然仓促间无处躲藏,就钻到床底下去。唐玄宗进来感到气氛不对头,王维只好照实禀告。唐玄宗不但不生气,还很高兴,说早就听说孟浩然这个名字,就是没见过这个人,叫他别躲,快出来相见。孟浩然从床底下爬出来,向唐玄宗叩头。唐玄宗叫他念自己做的好诗,他就把自己得意之作《归终南山》大声朗诵出来。当念到“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这一句时,唐玄宗沉下脸来很不高兴地说:“你自己不来要求作官,怎么说是我抛弃了你呢?”孟浩然冒犯了“天颜”,终于体会到仕途这条路不是那么容易走通的。从此,他离开长安回家去,对作官一事心灰意懒。后来张九龄镇荆州,把孟浩然拉去当过一阵“参事”类小官,他感到非常没有意思,不久就不干了。

孟浩然一生穷困潦倒,徘徊于求官和归隐的矛盾之中,最后“沦落明代,终于布衣”(殷璠语)。他的诗表现了封建社会不得志的知识分子不媚俗,洁身自高的人格。我们读他的诗,可以感到诗人在追求一种美好的互相尊重和友好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孟浩然的诗摆脱了初唐诗应制、咏物的狭窄境界,更多地抒写了个人怀抱,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并博得了诗人们的倾慕。李白称颂他:“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青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提清芬。“(《赠孟浩然》)杜甫也称赞他:”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解闷十二首》)

《过故人庄》是孟浩然最优秀的一首田园诗,一直选入中学语文课本中。孟浩然晚年,跟劳动人民的关系日趋密切,交结了一些农民朋友,使他在一定程度上能体会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过故人庄》是他隐居鹿门山时写的,表现了诗人与农民真挚的交谊和身居农村从容自得的心境。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首联写一个农民朋友(故人)杀了鸡,煮了小米饭,邀诗人到家中作客。“鸡黍”一典出自《论语·微子》:“丈人止子路宿,杀鸡为而食之。”次联写庄外景色。从“合”字见村边绿树之密;从“斜”字见郭外青山之远。农村如画的秀丽风光,衬托出诗人恬淡的心情。三联写宴饮言谈。主人和客人打开窗户,面对着禾场和菜园,边饮酒边交谈,谈的无非是庄稼长得怎么样这一类的农家话。古人多以“桑麻”代庄稼,如陶渊明《归田园居》:“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与农民朋友有着共同的语言和感情,相聚的气氛是非常融洽的。末联写再会有期之约。“菊花”语言相关,既指菊花,又指菊花酒。这句意思是说,待到重阳佳节,再来赏览菊花,痛饮菊花酒吧。字里行间表现了老朋友之间深厚情谊和诗人留恋之情。诗人笔下的农村生活,简朴而恬静;故人的情谊,真挚而深厚。全诗朴素清新,用语寻常,一路写来,纯清自然。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