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白云里出自哪首诗(著名诗词由来的诗意解析)
在网络上,流传过这样一个统计:在唐朝绵延300多年的历史中,有名有姓的诗人约有2536位。其中仕途坎坷、怀才不遇者大有人在,然而终其一生未曾做过一官半职者,只有孟浩然一人。
他的一生以归隐开始,以归隐告终。他也曾有过鸿鹄志向,渴望用才华做出一番事业。但无奈,一颗自由的灵魂,终究不愿被官场的条条框框所束缚。当他放弃了近在咫尺的功名富贵,选择回归田园,那颗曾流离飘荡的心灵终于有了归宿。
孟浩然的字是浩然,名不详,湖北襄阳人。相貌儒雅,风神散朗,友善警敏,宽厚大度,慷慨豪迈,常解人之难,救人于困,善写五言诗,被誉为天下无双。家有田产,不需为生计所困,日常以文学、交游为要务。这样一位人情练达、才华横溢之人在开元盛世始终未能释褐,实在是一大憾事。
终生未能出仕,对于孟浩然来说,的确是有点遗憾,但对于唐代文坛来说,却是一件幸事。因为孟浩然开创了全新的山水田园诗派,是唐代第一个创作山水诗的诗人,是王维的先行者。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初唐应制咏物的狭隘境界,更多地抒发了个人怀抱,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并博得时人的倾慕。
孟浩然的田园诗有很多是描写襄阳村居时的高雅行径和闲情逸致,创造了幽雅、恬静的意境,如他的《秋登兰山寄张五》: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这是一首怀人之作。张五名子容,隐居于襄阳岘山南约两里的白鹤山。孟浩然园庐在岘山附近,因登岘山对面的万山以望张五,并写诗寄意。全诗情随景生,而景又烘托情,两者紧密联系,真做到了情景交融,浑为一体。情飘逸而真挚,景清淡而优美,为孟诗代表作之一。
首二句“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意谓隐者身处云山,悠然自得。北山,指张五隐居处,隐者,指张五。这两句以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指赠君”一诗中活化而来,对张五隐居的北山高入云天,云雾缭绕,幽静秀丽的景色以及张五“怡悦”自得、心情淡泊的境界予以大笔勾勒,欣慕之情溢于言表。
三四两句“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进入题意。“相望”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由思念而登山远望,望而不见友人,但见北雁南飞。这是写景,又是抒情,情景交融。雁也看不见了,而又近黄昏时分,心头不禁泛起淡淡的哀愁,然而,清秋的山色却使人逸兴勃发。
五六两句“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承上而来,亦就是“心随雁飞灭”的实际内容。潇洒的秋意,激起了登高怀人的兴致;而薄暮冥冥,却闭塞了远眺的目光,作者不免引起无端的愁绪。
接下来“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四句中,作者既不着力于人物的动作,也不着力于景物的色彩。只用朴实的语言,如实写出,读来平淡而自然,但却显示了山村的静谧气氛,表现了自然的优美景像。作者在这里创造的清幽淡远的境界,正是孟诗上述风格的一个典型。
最后两句“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写诗人赋诗寄情,又和开头的四句遥相呼应,寓情于景,融景于情,既明点出“秋”字,更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两人真挚而美好的友情。
纵览孟浩然的这首五言古诗,描写清秋薄暮景色和相思之情,把握了自己的意绪,不着力渲染,不加强调,只是让它随着目光流动,随着外在景物而飘游,艺术上很有别致之处。因此,所写的景不求其形似逼真,而只捕捉它生动的印象,显示其感受的独特新颖。
在这首诗里,诗人先登高怀远,看见飞雁而感孤寂、因薄暮而生愁情。然后转而描写乡村中的景象,“若荠、如月”,描写生动,刻画具体,令人如临其境。最后以设问结束,更引人入胜。这样诗的每一个角度,不论是情还是景,其间都渗进一种飘逸天然之气。诚如闻一多所说: “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的分散在全篇中。淡到看不见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