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一章内容及解释(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道可道,非常道 |《道德经》第一章解读
原创 致良知四合院 致良知四合院 今天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道,人人皆有
人们通常认为,只有圣人或者仙风道骨之人,才拥有“道”。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道”是一个人的格局和境界。圣人拥有圣人之道,《道德经》中所呈现的即是圣人之道。与此同时,我们需要明白,作为普通人,我们也拥有自己的道。
例如,古人讲,“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有些父母,道行不高,做事不妥,最后把孩子带到了小路上。这些父母也拥有道,但这是小道。
有的父母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最后培养出了同样踏实勤奋的孩子,这也是一种道。父母有这样的道,所培养的孩子也就拥有这样的道。
当然,更明智的父母,带领孩子追随圣贤,助推孩子在这个时代建功立业。同样是教育子女,不同父母所展现出来的不同的格局和境界,代表的是不同的道行。
心是道的源泉,道是德的根本
道可实修实证,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还以父母为例:经过十个月的期待和准备,孩子出生的那刻,一颗父母之心当下便成就了。拥有了父母之心,自然就拥有了父母之道。
拥有了父母之心,因而拥有父母之道,这是怎样的味道呢?作为父母,面对小生命的托付,你几乎愿意付出一切,无论如何辛劳,都是无怨无悔。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做了父母之后,你会清清楚楚地知道父母之心、父母之道的味道,但其中滋味却永远无法用语言向别人表达清楚,除非“别人”也成为了父母。成为了父母,他自己就能够体会父母之心、父母之道。
因此,道是心的呈现,需要每个人自己去体证。
老子勉强用“道”来形容和定义一个人的格局和境界,但同时他又说:“名可名,非常名。”但凡能够表达出来的都是文字,不是道。不管用什么样的名义、名分、名词来描述道,一旦说出来,都已经变成了在描述名字而已。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无”可以理解为我们的这颗心。一颗心可以生出许多念头,念头链接起来形成意识、语言和行为。进一步,在意识、语言和行为的推动下,你可以盖一栋房子、创一所公司、建一个家庭……身边的世界就是这样被建立起来的。
所谓“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就是这样一个心想事成的过程。一颗心可以建立自己的世界,它是事事物物的源泉,这就是“心-道-德-事”。从无到有,这颗心中有着无尽的宝藏,最后演绎为许许多多的事。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不断建设自己的心灵品质,就可以不断地拥有更高层面的道。“常无,欲以观其妙”,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通过明心和净心,就能逐渐感受这颗心的精妙、微妙。“人心惟危,道心惟微。”逐渐去除小我的“人心”,就能逐渐明白和体证大我的“道心”。
仍然以父母来举例:一个人做了父母之后,会感到自己对孩子的爱,是那么广大,暖意融融,无穷无尽。体会这份心境,就是“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做每件事,做到了哪个层面,都是在体现自己道行的高低。有怎样的心,就有怎样的道,因而就能体会到怎样的本质和规律。
《道德经》第1章和第81章,这两章结合在一起,基本上概括了《道德经》最核心的内容。
老子提醒我们,但凡讲出来的,都是文字,不是“道”。真正的“道”要靠自己去仔细品味、去践行体证。对照圣贤教诲,不断提升心灵品质,就有机会体证越来越高层次的“道”,即拥有越来越高的格局和境界,最终成就越来越高层面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