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又叫端五(古时五、午通用)自古以来,夏历五月多被人们视之为毒月,而五月开端的这五日则是毒月之首,谓之端五。至于端午划龙舟的习俗,则是缘于屈原五月初五,也就是端午这天投江的祭祀活动。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我国这一重要的节日——端午节。
湘江流域一直流传着这么一句俗语:“五月一天不过,都是祸。”“仲夏端五,烹骛角黍”人们在端午这天要“烹鹜角黍”来解毒、预防病毒孳生。《荆楚岁时记》载:“五月初五,以彩丝系臂,名长命缕。”小孩要佩挂赤灵符,香袋于胸前,门窗要悬挂菖莆、艾叶,屋内外要洒撒雄黄浸泡大蒜的汁液,以此在这个月来避邪驱毒。远古时称野鸭为鹜,鹜是家鸭(水鸭)的祖先,它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效。黍,即黍米,它性温味甘、益气补中,故同食上述两种食物对排除人体瘀积的毒素是相得益彰的。可不知道在哪个朝代将端午的“烹鹜角黍”由咸鸭蛋和糯米粽子来替代了。不过这替代品却同样具备鹜和黍的性能,鸭蛋性凉解毒,有滋阴养血、润肺美肤功能,糯米为温补强壮食品,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功效。
端午节划龙舟,这是缘起屈原投江时人们搜救时的情景。当时一位老渔翁目睹了屈大夫的投江,于是老渔翁马上呦喝了很多打鱼的人划着渔舟前来搭救,可茫茫江水哪里还能寻到三闾大夫的影子。无奈之下,老渔翁就要求所有打鱼的人都把随船带着的龙头装在船头上,在汩罗江上巡游一番。他们是想用龙的威严来镇慑水中的鱼虾蟹类,然后又将各自所带的食物“角”和“骛”投进江中,喂饱水中的精灵,为的是不让它们去损坏屈大夫的尸首。当时渔舟大都是刳木为舟的独木舟,极易遭受风浪的倾覆,故人们就在渔舟中备有自制的龙头,遇着大风大浪时,就用它来镇风降浪以求平安。
自从屈原投江之后,每年来此祭祀屈原的人很多,尤其是装了龙头的渔舟争先恐后赶到该水域。与此同时,参与祭祀的人们和渔夫纷纷向水中抛撒带来的“角”和“骛”,场面可谓热闹壮观。五月初五这天,要举办隆重的祭祀活动,人们逐渐将它视为了一个重大的祭祀之节日。独木舟也随着时代的变更,渐渐地演变成了现在端午节的专用龙舟了。
儿时端午节来临前,心灵手巧的孩子们在母亲或老师的指导下,都会亲自制做五彩丝线的“菱角”来作为“长命缕”。它是用黄、青、白、红和黑色丝线组成的,丝线颜色分别代表着金木水火土,又象征着东南西北中的五方神力,能驱邪除魔、祛病强身。菱角的制作,首先将硬度好点的纸条折叠成菱形,然后再用五色丝线依次缠绕。制作好的五彩菱角,然后再串成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五个一串的菱角串,将其悬挂在门框上、床帐上,小学生则会将其吊在书包上,煞是好看。香袋那时则改变成了“香菩萨”,“香菩萨”是用类似于巧克力一样的香泥压制而成,这“香菩萨”走街串巷的货郎担有卖的。“香菩萨”系带在孩子们的胸前,孩子们一天到晚都承受着浓郁的香味熏陶,哪里还会有什么病毒入侵。
据说端午这天是无论如何是找不到癞蛤蟆的,小孩子们也一直将癞蛤蟆视为蛇蝎一类的毒物,很是憎恶它。听说曾经有人做过试验,端午前几天将几只癞蛤蟆用澡盆反扣在地上,不留有任何间隙,到了端五那天它仍会逃脱得无影无踪的。这是因为病毒害虫十分惧怕端午驱毒的气氛。这到底是不是真的也没有去深究过,我们那时还小,或许真是鹦鹉学舌人云亦云罢了。
母亲在端午前就会买些青壳鸭蛋,动手做咸鸭蛋和皮蛋,在乡下弄来新鲜的棕叶,从粮店买来糯米,仔细清除糯米中杂质将其淘洗干净,再加入一定比例的食用碱拌匀成草绿色即可,晚上就可动手包粽子了。同时父亲一定会买来很多大蒜球和蕌头,大蒜和蕌头同属辛香类植物,具有驱毒杀菌的作用。
整治大蒜这也是我母亲端午节必做之事,到了端午节这天正午时,父亲就会从湘江提来一桶纯净的河水。母亲把河水直接倒进干净的坛子里,将大蒜子、蕌头依次放入,投进一点点甘草再放把食盐,盖上坛盖倒入沿口水放在墙角。当母亲打开泡菜坛时,一股淡淡甜香夹带着丝丝酸味的气息扑鼻而来。尝上一颗香脆的大蒜子,那真是满嘴生津!呑入肚内,温暖的热辣感立生,腹内寒气顿消,口中回味无穷。如果再放入黄瓜、莲藕什么的,两三天后,那可真是绝妙的小吃!不过这件事我至今也没弄明白,五月端午午时的河水真就那么神奇?还是母亲她有什么妙招?
端午节到了,吃罢早饭,就叫上小伙伴们来到了江边看划龙船。早几天刚下了几场大雨,老人们说这是天老爷在下龙船水。这时江水已满了河床,看来今年龙船竞赛是非常好看的。刚来时人员不多,随后便渐渐地多了起来,有搀老牵幼一家一家的,有穿红着绿含情脉脉一对一对的,更多的则是无拘无束额头上点了雄黄印记的孩子们。
历史上划龙船都是由帮派自发运作的,划龙船的水手也是临时来招集,但龙船下水时一定要请德高望重的人来给龙“点睛”,否则会不顺利的。有声望的龙船和龙头,有专门的房屋存放,尤其是龙头更是有专人保管,防止被别的帮派偷走,一旦龙头被偷那就是这个帮派的奇耻大辱,马上就会引发一连串的械斗。旧时划龙船打斗是常事,哪怕是在端午龙船竞赛时,不服输的龙船也会想方设法挑起斗殴,可这上千年龙船竞技也从未因此停歇过,划龙船竞赛就是在这“争吵、打闹”中沿续下来了。
大约在上午9点多钟,赛龙舟的序幕终于拉开了!河面上响起了热烈的鞭炮声和敲锣打鼓声,紧接着从各自的船码头驶出一条条龙船来。红的、黄的、绿的各色旗帜飘扬,所有龙船的龙头高昂着,龙尾高翘着。鼓手们坐在龙头后面不急不忙,“锵、咚咚、锵、咚咚、锵锵咚”悠闲地敲打着鼓点。水手们时不时整齐划一地举桨过头向两岸人们致意,旗手站立在龙船中央身兼两职,右手舞动着手中的三角指挥旗,左手则配合鼓声敲锣,舵手在龙尾处稳稳地操持着船舵。龙船慢慢地汇聚在一起,一会儿工夫,随着船中旗手的指挥,龙船马上一字儿在江心排开。此时紧张的气氛陡然升起,水手们桨叶都没入水中防止龙船被水流冲动,鼓手急促地小声敲打着鼓声,旗手则昂首挺胸单手擎旗站立龙船中央一动不动。
突然,听到那战鼓大声连敲三下,只见所有旗手猛地将旗子指向前方往下一压。顿时,所有的龙船锣鼓声大作,“锵咚、锵咚、锵锵咚”之声响彻河面。旗手前倾着身子,手中的旗子一下接一下地强劲地向前挥动着,水手们埋头整齐划一地桨起桨落。此时的龙船有如万箭齐发,势如万马奔腾。两岸的看客们呼地一下全站了起来,翘首张望,跟着呐喊。锣鼓声一阵紧似一阵,水手们卯足了劲忘命地划着,龙船也越划越快。兴奋的孩子们沿着江岸追逐着、嬉闹着,口中吆喝着“锵咚!锵咚!划哦!咚咚锵……”没多久,就很快地分出了优劣,有三条龙船在齐头并进,相互死死咬住对手,不敢有丝毫的放松。其余的船只参差不齐,三三两两在后拼命地追赶着……
第一轮很快就结束了。龙船分为两队沿岸返回,人们这时会燃放鞭炮,为水手们加油鼓劲。如此这样三个回合分出了胜负,这才偃旗息鼓,所有的龙船都簇拥着那获胜者,锣鼓悠悠地敲击着“锵......咚咚......锵......咚咚.......”他们沿着湘江两岸慢慢地划了个来回,向两岸燃放鞭炮和看客们致意、答谢,然后这些龙船才各自划回了自己的码头。
回到家,父母己准备好了饭菜,一桌丰盛的菜肴散发出浓浓香甜味。有父亲做的红白相间的大蒜子烧肉,母亲拿手的松花皮蛋和咸鸭蛋,咸鸭蛋切开来沙沙的蛋黄在流着黄油呢。一碗白糖蒸大蒜子,这是我家的每个人必须吃的,据说能驱散体内的毒素。还有父亲浸泡的金灿灿的雄黄酒,有清香扑鼻成串成串的粽子,还有白胖白胖的大包子。如此美味,引来了我们兄弟们欢呼雀跃,满脸稚气的笑脸,沉浸在这端午节的喜庆之中……
时光如梭,四季轮回,不知不觉端午节快要来到了。此刻,我又想起端午节母亲用河水做醋坛子菜来了。那独特的味道,香香脆脆的,酸酸甜甜的,满口生津,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