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突不黔是什么意思(墨突不黔成语典故)
“墨突不黔”这一成语典故中的“墨”指战国时的宋国人墨子。“突”:灶突,灶上的烟囱。“黔”:黑色。这一成语源于墨子。
墨子,名翟,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有《墨子》一书传世。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等,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他在先秦时期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他指出,平面镜所形成的是大小相同、远近对称的像,但却左右倒换。如果是二个或多个平面镜相向而照射,则会出现重复反射,形成无数的像。凹面镜的成像是在“中”之内形成正像,距“中”远所成像大,距“中”近所成的像小,在“中”处则像与物一样大;在“中”之外,则形成的是倒像。凸面镜则只形成正像,近镜像大,远镜像小。结论与近现代球面镜成像原理是基本相符的。墨子关于物理学的研究涉及到力学、光学、声学等分支,他给出了不少物理学概念的定义,并有不少重大的发现,总结出了一些重要的物理学定理。首先,墨子给出了力的定义,说:“力,刑(形)之所以奋也。”就是说,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即:使物体运动的作用叫作力。接着又给出了“动”与“止”的定义。关于杠杆定理,墨子也作出了精辟的表述。他指出,称重物时秤杆之所以会平衡,原因是“本”短“标”长。此外,墨子还对杠杆、斜面、重心、滚动摩擦等力学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在光学史上,墨子是第一个进行光学实验,并对几何光学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物理卷中说,墨子关于光学的研究,“比我们所知的希腊的为早”,“印度亦不能比拟”。墨子的哲学建树,以认识论和逻辑学最为突出,其贡献是先秦其他诸子所无法比拟的。
墨学在当时影响很大,他的理论与儒家并称“显学”,在当时的百家争鸣中,有“非儒即墨”的说法。墨子精通手工技艺,可与当时的巧匠公输班(俗称鲁班)相比,值得指出的是,墨子几乎谙熟了当时各种兵器、机械和工程建筑的制造技术,并有不少创造。在《墨子》一书中的“备城门”“备水”“备穴”“备蛾”“迎敌祠”“杂守”等篇中,详细地介绍和阐述了城门的悬门结构,城门和城内外各种防御设施的构造,弩、桔槔和各种攻守器械的制造工艺,以及水道和地道的构筑技术。他所论及的这些器械和设施,对后世的军事活动有着很大的影响。他制作守城器械的本领比公输班还要高明。同时,他曾花费了三年的时间,精心研制出一种能够飞行的木鸟,是我国古代风筝的创始人。
他自称“鄙人”,被人称为“布衣之士”。曾做过宋国大夫,自诩“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是一个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他曾经从师于儒者学习孔子之术,称道尧舜大禹,学习《诗》《书》《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后来逐渐对儒家烦琐的礼乐感到厌烦,最终舍掉了儒学,形成自己的墨家学派。《韩非子·显学》记载:“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
墨子之所以有这么大的成就,与他的勤奋分不开。为了钻研和验证学问,他东到齐、鲁,北到郑、卫,南到楚、越。由于墨子奔走忙碌,据说他从来没有一个固定长住的居处。所以东汉作家班固在他的《答宾戏》中说“墨突不黔”。唐代作家韩愈的《争臣论》也说“墨突不得黔”,即说墨子刚住下几天,新砌的灶上烟囱都还没有熏黑即又动身到别处去了。由此可见墨子为丰富自己的知识同时宣传自己的主张奔忙的情况。为传播自己的主张,墨子广收门徒,一般的亲信弟子有数百人之多,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墨家学派。由于经常带领他的弟子到处奔走,新砌的灶上烟囱都还没有熏黑即又动身到别处去了,后来,“墨突不黔”便作为成语被广泛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