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道中除夜书怀》
唐·崔涂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漂泊,明日岁华新。
心中的过年,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其乐融融,吃着好吃的,说着家常话,正如汪曾褀说: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可事实上,有许多人,在过年时,依然还飘泊在外,不能归家,崔涂,就是其中的一员。
崔涂曾长期流落于湘、蜀一带,这一年的除夕,崔涂避乱流离巴蜀,看着窗外的风雪,孤寂地过着年节。
“乱山残雪夜,孤独异乡人”道尽了崔涂心中的苦楚。
在万家团圆的时候,总有人在路上,或漂泊,或忙碌。风雪飘扬时,更想家乡,爸妈还好吗?家里的小桥是否被风雪掩盖了?
人生的滋味有很多种,不能回家过年的悲愁与孤寂,就是其中一种!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过年,是一年中最热闹的时节。放爆竹,贴春联,一片喜气洋洋。
记忆中的春节,是最轻松的时节,因为一到过年时,连爸爸妈妈也觉得慈祥了很多了。
但是,他们爱放狠话,调皮时,爸爸妈妈会咬牙切齿地说:等到年过月尽,看我怎么收拾你。
我们嬉笑一场就散了,到时候,谁记得呢?
小时候的年,都是欢乐喜庆的,我们到处玩耍,尽情嬉闹。
如今我们长大后,却感慨过年时,没有小时候快乐。
我们要四处拜年,来往交际,要考虑过年时,怎么送节礼,亲戚朋友,一年到头,该还情的要还情,该回礼的要回礼。
过年没有小时候那么快乐,不过是因为,我们长大了,我们长大了,最快乐的那个人早已不是你了。
成长是人生的必修课,我们总要在岁月中,学会承担责任,愿你看淡人世沧桑,内心安然无恙。
《守岁》
宋·苏轼
岁晚相与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为“别岁”;至除夜,达旦不眠,为“守岁”,蜀之风俗如是。余官于岐下,岁暮思归而不可得,故为此三诗以寄子由。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守岁,又称熬年夜,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赶跑驱走。
守岁时,家人们坐在一起,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着话,共度这漫漫长夜。此时,最容易感慨时光。
张爱玲在《半生缘》里说:日子过得真快,尤其对于中年以后的人,十年八年都好像是指顾间的事。
总是在春节时,感慨,时间怎么过得这样快,转眼又是一年。
想着上一次守岁,似乎是在昨天,而今却又迈入了新的一年。
在时光里,你总是被轻易抛下,等你反应过来时,它已走得老远。
这个夜晚,静静地坐着,想着过去一年的悲欢喜乐,憧憬着未来一年的时光,才知道,岁月不待人。
对未来最大的慷慨,是把时间奉献给现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啊。
《除夜对酒赠少章》
宋·陈师道
岁晚身何托,灯前客未空。
半生忧患里,一梦有无中。
发短愁催白,颜衰酒借红。
我歌君起舞,潦倒略相同。
中国人是最好面子的,过年时,穿上最好的衣服,准备一年最丰富的一餐,亲朋友好友聚在一起,过一个温暖的春节。
可是,总有的人,在年节时,却很不好过,就像这一年的陈师道。
陈师道一生清贫,很不得志,有时经日断炊,甚至贫穷得无力养家,妻子和三儿一女只得随他的岳父郭概去了四川,而他只得孤苦零丁,独自一人生活。
直至宋哲宗元祐元年(1087年),才由苏轼荐任徐州教授。
在任职的前一年除夕,陈师道和友人共酒,酒酣耳热之后,想到自己这一生,向何处寄托,半生理想成空,于是,他对友人说:我来唱歌,你来起舞吧,我俩潦倒的情况各自相同。
潦倒的人,怎么过春节呢?中国人有一句俗语: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即使生活再困苦,也尽力准备一桌年夜饭,贴一对春联,欢笑地和亲人一起度过。
生活还是要有些仪式感的,是因为,仪式感是我们认真对待生活的表现。
认真对待生活,生活才有希望。
老舍先生在《劳动最有滋味》中说:只有手脚不闲着,才不至于走到绝路。
欢喜地度过一个春节,有家人的陪伴和鼓励,不如从头再来,也许转机就在行动后。
《人日思归》
隋·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人日:古代相传农历正月初一为鸡日,初二为狗日,初三为猪日,初四为羊日,初五为牛日,初六为马日,初七为人日。
薛道衡是河东人(今山西荣河),后来,在江南为官,入春已经七天,离家两年的薛道衡已经忍不住想家了。
王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 。何况,这是举家团圆的春节呢?
春节时,最难过的,莫过于不能归家的游子了。
对有些人来说,回家是一件奢侈的事,只能一遍一遍地在心里盘问:什么时候能回家呢?
这不仅是薛道衡地苦恼,也是千千万万不能归家的游子的苦恼。
只要家里还有人盼望,都别忘了,记得回家过年,不管千山万水,也不能阻挡那一颗想回家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