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建德江①
孟浩然②
移舟泊烟渚③,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注释】
①建德江:浙江上游流经建德县的一段,今名新安江。
②孟浩然:689~740年,盛唐诗人,湖北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曾隐居鹿门山。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孟浩然的一生,也曾徘徊于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和王维交谊甚笃。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后又曾赴长安谋求官职,但仍无结果,遂还归故园。开元二十八年(740年)诗人王昌龄游襄阳,和他相聚甚欢,触动旧疾,病故,年52岁孟浩然的诗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怀抱,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他在当时即享有盛名。现有《孟浩然集》。
③渚(zhǔ):水中的小洲。
【经典原意】
移船近岸,停泊在烟水笼罩的小洲边。正是傍晚时分,让远行在外的人不禁又平添一段新愁。
抬眼望去,原野无比开阔,以至于感觉整个天空正像一个穹庐,低低地罩在树梢。江水清澈平静,明月倒映水中,感觉它与人如此亲近伸手就可以触摸到。
【当代阐释】
得与失之间
堪与亲情、友情、爱情相比的,大概就是乡情了。什么是乡情?余光中先生广为流传的《乡愁》大概是一个绝好的回答,所谓乡情,最根本的就是思念父母之情,此外,就是思念爱人、亲人、友人,思念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
孟浩然似乎是个特别恋乡的人。他40岁前压根就没离开过家乡,40岁后虽然为了求官开始出远门,却似乎总有无穷无尽的、剪不断理还乱的乡愁。
建德江边,孟浩然的船停泊在烟水缭绕的江边,孤独之情油然而生,何况又正值傍晚,“黄昏效应”把这种惘惘愁思又进一步放大了宽阔的原野,低垂的天幕,清澈的江水,近在手边的明月的倒影,是足以强化这种孤独、清寂之感的。也正因为孤独之情才使他对江边旷野的景色观察得如此细腻精确。
孟诗中这种乡愁比比皆是:“浦上摇归恋,舟中失梦魂”;“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岘山不可见,风景令人愁”;“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家本洞湖上,岁时归思催。客心徒欲速,江路苦邅回”;“今宵有明月,乡思远凄凄”;“乡园万余里,失路一相悲”……
终身未仕的孟浩然也许确实不适宜城市生活、官场生活。他在《北涧泛舟》中说“沿洄自有趣,何必五湖中?”又在《问舟子》中说“湾头正堪泊,淮里足风波”,性情淡泊的他不适合去名利场中与人争竞他还常常在山水与功名之间、官场与家园之间徘徊,“中年废丘壑,上国旅风尘。忠欲事明主,孝思侍老亲”。
这是天性所然。他自述“我爱陶家趣,园林无俗情”,“尝读《高士传》,最嘉陶征君,日躭田园趣,自谓羲皇人”,“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如此率性认真的生命怎么可能在“风波一荡薄,鱼鸟不可依”的宦海沉浮呢?“只应守索莫,还掩故园扉”也许不仅仅是一句失意的牢骚,更是其心灵深处真正的呼唤。一旦回到他“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生活里,他就如鱼得水,诗歌也冲和淡远,风神超迈起来。
如果孟浩然真入仕了,他还能写出如此大量语淡味醇的诗篇来吗?简直无法想象。看来,作为唐代著名诗人中少有的终身未仕的诗人,失意处也许正是得意处。就算孟浩然通过考试或推荐进入了官场,结果大概也只能是多了一个失败的官员,而少了一个惠泽千古的诗人。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得与失之间,孰重孰轻?
红尘滚滚中的我们也和孟浩然一样,常常面对在现实利益和心灵自由间的选择,何去何从,真的是一门需要不断探索的学问。
【文化常识】
王孟
王维与孟浩然并称为王孟,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
汉江临泛①
王维②
楚塞三湘接③,荆门九派通④。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⑤,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⑥。
【注释】
①汉江:汉水。
②王维:701~761年,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开元九年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前期较关心时事,中年后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恬静生活。他是唐代具有多方面才能的杰出诗人,善画,又兼通音乐,并能将画、乐之理融于诗中。王维诗歌具有多方面的成就,尤以田园山水诗拥有更广泛的读者。著有《王右丞集》。
③楚塞:指古代楚国地界。这里指汉水流域。三湘:指湘江流域。湘江上中、下游分别与他水合流,分称漓江、潇江、蒸江,总称三湘。
④荆门:山名,在湖北宜都长江南岸。一说县名,在汉水与漳水之间。两说皆通。九派:泛指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的众多支流。
⑤郡邑:城市,这里指襄阳城。浦:水滨。
⑥山翁:山简,晋代人。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常流连风景,饮酒游乐。
【经典原意】
汉水流经楚地,南接湘江,在荆门与长江汇合。泛舟江上,遥望前方,似乎江水已流向天地之外,远山迷蒙,似有若无。江水滔滔,襄阳城似乎漂浮在前方的水边;远方天水相接,波涛仿佛一直在拍打着天空。如此风和日丽的日子,真想与性情如晋代征南将军山简一样的朋友一醉方休啊。
【当代阐释】
江山、友人和诗酒
人常常是贪心的,每当获得一样美好的东西时,总希望同时还能获得其他相关的事物。
王维也不例外。这趟旅程的心情很好,汉江壮景雄浑阔大,风景如画。在水天一色,风和日丽的美景中旅行的王维,不禁感到沉醉,便进一步希望有友人能与自己分享和共乐。烘托相聚欢乐的最好的东西莫过于酒,抒发愉快心情的最好的东西莫过于诗。于是在风拂拂的江边,与友人诗酒流连,就成了王维此刻的理想。
江山、友人和诗酒,鱼与熊掌最好兼得。
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总是无止境的。
【国学故事】
王维至性至情
王维是一个孝子。母亲活着时,人人赞扬他孝敬。母亲去世了他痛苦得整个人都变了,几乎要活不下去。他还给朝廷上表,把自己住的风景优美的辋川别墅改为寺庙以纪念母亲。
王维还是一个感情专一的人。妻子很年轻就死了,他不再续娶独自一人孤居了30年,直到61岁去世。
更为动人的是王维兄弟间的友爱。安史之乱爆发,长安、洛阳两京陷落。王维跟随逃亡四川的玄宗不及,被叛军抓住,强迫授以伪职唐军收复两京后,受过伪职的人都要定罪。这时王维的弟弟王缙官位已经很高,他请求新即位的皇帝唐肃宗削去自己的刑部侍郎职位,用来为哥哥赎罪。加上王维自己在被叛军囚禁时写了一首诗,表达了对京都陷落的悲痛,传到了肃宗的手中。肃宗终于原谅了王维,只适当地降低了王维的职位。
后来,王维逐渐升到尚书右丞,王缙却还远在今天的四川任蜀州刺史。唐朝人都非常重视留在京城,不愿出任地方官。王维兄弟情深,就上书说自己有五个短处,而王缙有五个长处,现在自己在尚书省任职,更有才能的弟弟却远在地方上,自己愿意交还官职,请求做一个老百姓,使弟弟能从外地调回京城,这当然不合朝廷常规。当时朝廷审议的人感于其手足情深,没有怪罪他。过了一段时间,朝廷把王缙召回京城,任左散骑常侍。
王维61岁时,病得很厉害,当时王缙在今天陕西的凤翔当官。这天,大概知道自己行将去世,王维提笔给弟弟写信道别,随后又写了一些给亲友的告别信,就停笔去世了。
王维兄弟间的感情是笃厚深沉而且终生不渝的。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经典原意】
春天的山涧里,寂静无人。我悠闲地坐着,看桂花轻轻飘落。此时,正值宁静的夜晚,生机勃勃的春山中空无一人。明亮的月光下,偶有不知什么原因受惊的山鸟忽然飞出,不时地在春水轻流的山涧中婉转地鸣唤数声。
【当代阐释】
鸟鸣山更幽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是南朝梁诗人王藉的名句,历来为人所喜闻乐诵。这种意境在王维的《鸟鸣涧》中有更进一步的阐释。
《鸟鸣涧》描写春涧夜景,清静深幽。但这美好的一切所以有意义,是因为还有一个人,一个心境闲适宁静,对大自然的美具有极为敏锐的嗅觉的诗人。似写幽景,实写闲人。有闲逸的心态,才能赏闲雅的妙境。这首诗中,诗人似在,时时见证着这大自然的大美无言;诗人又似不在,我们读诗时感受到的不就只美景么?确实,诗人已全身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达到“身世两忘、万念都寂”的禅境。而我们也跟随诗人进入空明澄澈的审美意境之中了。
有纯净的心灵,才能欣赏纯美的妙景。
唐代闾丘晓写了一首《夜渡江》,诗曰:“舟人自相报,落日下芳潭。夜火连淮市,春风满客帆。水穷沧海畔,路尽小山南。且喜乡园近,能令意未甘。”仅从诗歌看,应该说是深雅有味的。但此人既是杀害王昌龄的刽子手,又是安史之乱中故意率军逗留不进,不去救被困在重重包围中的张巡所拼力死守的睢阳城,终被其上司张镐杖杀的小人。所以明代钟惺在他选的《唐诗归》中惊讶地说:“能杀王昌龄人也,能作如此诗,怪事!”人品与诗品不符,人们只会带着高度的警惕怀疑他诗歌中感情的真实性,甚至怀疑诗作者的真实性。
山居秋暝①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②,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③,王孙自可留④。
【注释】
①暝:傍晚。
②浣女:洗衣的女子。浣,洗濯。
③随意:任凭。春芳:指春花春草。歇:凋零。
④王孙:古代一般用于指贵族子弟。此处承《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的用法,王孙代指自己。但诗意与《楚辞·招隐士》相反,意思是山中纯洁美好,可以久留。
【经典原意】
正是秋天的傍晚时分,空旷的山中刚刚下过一场雨,空气格外清新。清朗的月光从松树间泄下来,在明亮的月光下,只看见山涧中清亮的泉水在石头上带着织纹缓缓地流着。
竹林里忽然热闹起来,原来是一群洗衣女子回来了。不远处水上的荷花晃动起来,哦!是顺流而下的渔船惊扰了它们。春花春草自然是早已凋零,不过随它去吧,秋景不是也很美吗?自然如此美好,我又何不远离风波险恶,浊浪翻滚的官场,留在这清净美好的山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