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何遁山人归蜀赏析(梅尧臣送何遁山人归蜀翻译)
送友人入蜀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自称祖籍陇西成纪(现甘肃秦安),出生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少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李白十八岁,隐居戴天大匡山(今四川省江油市内)读书。往来于旁郡,先后出游江油、剑阁、梓州(今四川三台)等地。公元724年,离开故乡,再游成都、峨眉山,次年舟行东下渝州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足迹遍布长江中下游地区。公元742年,诏征入长安,供奉翰林,三年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安史之乱起,受永王李璘邀入幕府,永王兵败后,判罪流放夜郎,中道遇赦放还。后卒于当涂(今属安徽)。有《李太白文集》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注释:【见说】即“听说”。【蚕丛路】指蜀道。蚕丛,传说中古蜀国的开国国王。【山从人面起】人在栈道上走时,紧靠峭壁,山崖好像从人的脸侧突兀而起。【云傍马头生】云气依傍着马头而上升翻腾。【秦栈】由秦(今陕西省)入蜀的栈道。【升沉】指仕宦中的升沉进退。【君平】西汉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以卖卜为生。
翻译:听说从这里去蜀国的道路,崎岖艰险自古就不易通行。山崖从人的脸旁突兀而起,云气依傍着马头上升翻腾。花树笼罩从秦入川的栈道,春江碧水绕流蜀地的都城。你的进退升沉都命中已定,用不着去询问善卜的君平。
赏析:诗歌从送别和入蜀两方面落笔。首联写蜀道崎岖险阻,层峦叠嶂,不易通行。语调平缓自然,恍若好友娓娓而谈。颔联对蜀道进一步的具体描画:“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蜀道在崇山峻岭上迂回盘绕,人在栈道上走,山崖峭壁宛如迎面而来,从人的脸侧重迭而起,云气依傍着马头而升起翻腾,像是腾云驾雾一般。“起”、“生”两个动词用得极好,生动地表现了栈道的狭窄、险峻、高危。想象诡异,境界奇美,写得气韵飞动。蜀道一方面显得峥嵘险阻,另一方面也有优美动人的地方,瑰丽的风光就在秦栈上:“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此联中的“笼”字是评家所称道的“诗眼”,写得生动、传神,含意丰满。“笼”字准确地描画了栈道林荫是由山上树木朝下覆盖而成的特色。与“芳树”相呼应,形象地表达了春林长得繁盛丰茂的景象。“笼秦栈”与“绕蜀城”巧对,远景与近景上下配合,相互映衬,风光旖旎,有如一幅瑰丽的蜀道山水画。诗人以浓彩描绘蜀道胜景,这对入蜀的友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抚慰与鼓舞。尾联:“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点明题旨。借用君平的典故,婉转地启发他的朋友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禄之中,可谓谆谆善诱,凝聚着深挚的情谊,而其中又不乏自己的身世感慨。这首诗,风格清新俊逸。诗的中间两联对仗非常精工严整,而且,颔联语意奇险,极言蜀道之难,颈联描写纤丽,道风景可乐,笔力开阖顿挫,变化万千。最后,以议论作结,凸显主旨,更富有韵味。
“蜀道”:是古代由长安通往蜀地的道路。蜀道穿越秦岭和大巴山,山高谷深,道路崎岖,难以通行,诗仙李白的《蜀道难》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极言蜀道之艰险。通常提到的“蜀道”,是指由关中通往汉中的褒斜道、子午道、故道、傥骆道(堂光道)以及由汉中通往蜀地的金牛道、米仓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