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门闻犬吠的下一句是什么(古诗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人天生是孤独的,如汪峰唱到的“因为无论我们怎样,我们永远是这美丽世界的孤儿”,散文家、哲学家周国平则说:“生命纯属偶然,所以每个生命都要依恋另一个生命,相依为命,结伴而行。生命纯属偶然,所以每个生命都不属于另一个生命,像一阵风,无牵无挂。……从茫茫宇宙的角度看,我们每一个人的确都是无依无靠的孤儿,偶然地来到世上,又必然地离去。正是因为这种根本性的孤独境遇,才有了爱的价值,爱的理由。人人都是孤儿,所以人人都渴望有人爱,都想要有人疼。”

(风雪夜归人诗意图)

孤独是高级的享受,人们都喜欢“孤独感”,但却不喜欢孤独,人们更喜欢在自我的孤独世界来临时被温暖的身边世界拥抱,人们渴望在悲惨的现实世界中被温柔相待,无论贫穷还是富有。这是千古同理的事情,唐诗里也有这样的作品,就是今天我们要读的这首《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如果我们要找出盛唐的代表诗人,毫无疑问,他一定是李白,如果说盛唐在安史之乱中还隐约有盛世文学的些许影子,或者我们还可以再说说老杜,但老杜之后,盛唐就真的不在了,象崔颢说的“一去不复返”了。继之而起的就是中唐诗风,阔大雄浑的盛唐诗风从此转向逼仄凄清,中唐诗风的第一个代表诗人就是这首诗的作者,号称“五言长城”的刘长卿。

刘长卿(约726 — 约786,这里的生卒年都是约数,因为诗人生死均无考。),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唐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身历四朝,世称“刘随州”。

(诗意图)

刘长卿一生非常不顺利,755年,他考中了秀才,还没有发榜,安史之乱就暴发了,第二年,唐肃宗即位,新政成立,刘长卿被任命到苏州下属的长洲县当县尉,但不久被诬入狱,幸好遇大赦获释。两年之后,他又摄(代理)海盐令。不久后,又被贬,大约在唐代宗大历八年(773)至十二年(777)间的一个秋天,刘长卿又受鄂岳观察使吴仲儒的诬陷获罪,幸而监察御史苗丕明镜高悬,这才从轻发落,贬为睦州司马。这首诗即写于此时。

全诗写的是严冬,应在诗人遭贬之后。上半首“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表面上是说赶路的辛苦,其实也是说诗人人生道路走到了极难极贫处,天色将过黄昏,远处的山已经隐隐约约看不清楚了。这里的苍山有说是远处黛青色的山的,有说灰蒙蒙的山的,总之是远山一片已模糊不清,诗人目力所及看到的远处的风景是“白屋”,白屋有两种解释,1、雪已经下来了,屋顶当然是白的,形容屋顶雪之厚,又证明雪下得大;2、白屋指白茅草盖的草房,这种草房是经济能力弱的古人盖屋常用材料,证明看到的是穷人的房屋。“贫”字也有两种说法,1、指稀少,在荒山行走,看到的房屋是稀少、寥落的;2、指穷困,因为穷和才用白茅草盖屋。诗人此时身遭寒冷,避无所避,诗人所见,是大雪漫山,路稀人少,是天色将晚,是白屋寥落……

(诗意图)

这一切,似乎就是诗人生平现状,他自己正被害得走投无路,是“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现实,他希望获得一席净土,可是,在冷酷的现实之中,哪有自己的立身之所呢?

下半首“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既是“归”人,当是回归,归来之意,因此,这里到底是芙蓉山主人出外归来,来是诗人自己外出归来就成了一个争议点,狗叫可能是诗人做客,因此狗儿叫,或者是主人归来,主人欢乐的叫声,甚至还有一种可能,是别家狗叫,别家来客人,这都有可能……不管如何,也不管是谁归来,诗人这样写,是以超然的视角看到了人间的温暖。想必我们大家也都有这样的经历,某个寒冷的夜晚,赶向某个陌生的城市,当远远望见一片城市灯火时,心底总会升起一种温暖,那一片灯火是人间的温暖,是靠近它,就是靠近了人间温情。这里白屋的犬吠背后,当然就是温暖的屋子,有热水,饭食,暖床,还有来自朋友的问候,虽然,这只是“白屋”,却是良好的栖息所,天寒、山远、雪大、屋贫,一片肃杀,但一声“犬吠”却是来自人间的声音。在诗人的黯淡的人生路上,他遇到了苗丕,这给他带来了一点可以喘息的光明。对此诗人当然也有无限的感激之情。

(人生无处不如此)

整首诗都是白描写景,没有一句感情抒发,但“风雪夜归人”却有极强的象征意义,诗人在这里确实是过客,是行人,是路人,但在这天寒地冻之中,在这荒山野外,在饥寒交迫之时,象征着诗人的人生困境,就在此时,能找到一个同样贫寒的小屋,一处可能一样穷困的山村人家,却有一间茅屋可避风雪,也有一处灯火可见光明,一碗饭食可藯饥寒,因此,诗人发出了对人世风雨吹打之后的回归温暖的一种感叹,这种感叹,古今同慨。试问,在人生漫漫路上,谁又不是孤独的“风雪夜归人”呢?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