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祝金榜题名的诗词(祝福考生金榜题名诗句)

1

贺知章

武周证圣元年(695)乙未科状元

咏 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唐代诗人。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区)人。少时以诗文知名。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中乙未科状元,授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贺知章是浙江历史上第一位有资料记载的状元。这首《咏柳》是他的名作,希望所有学子像柳树一样,永远青春

2

王 维

唐开元十九年(731)辛未科状元

汉江临泛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王维是历代状元中诗、画成就最高的。他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其诗歌艺术被赞为“自李(白)杜(甫)而下,当为第一”。这首《汉江临泛》是王维游览汉江时所作,祝愿所有考生如王维临汉江一样潇洒、飘逸,发挥出最好的水平。

3

郭子仪

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武举状元

广运舞

於赫皇祖,昭明有融。

惟文之德,惟武之功。

河海静谧,车书混同。

虔恭孝飨,穆穆玄风。

这首《广运舞》,实为舞词,也可视作四言诗,其内容是歌颂朝廷的德政武功。这种四言诗颇有武将之风,祝愿所有考生心境如穆穆玄风一般开阔,不畏艰难。

4

张九龄

武周长安二年(702)癸卯科状元

感遇·其一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张九龄是唐代贤相,他举止优雅,风度不凡,他的五言古诗,诗风清淡,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这首《感遇》描写了兰桂盛放的美好景象,愿所有考生如兰桂般,清雅芬芳。

5

贾 至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乙亥科状元

春思二首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红粉当垆弱柳垂,金花腊酒解酴醿。

笙歌日暮能留客,醉杀长安轻薄儿。

贾至,唐代文学家。天宝初以校书郎为单父尉,与高适、独孤及等交游。天宝末任中书舍人。乾元元年(758年)春,出为汝州刺史,后贬岳州司马,与李白相遇,有诗酬唱。

6

常 衮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乙未科状元

赴京旅次感怀

万里云烟绕画楼,客居无事转深愁。

秋风翠阁看初动,玉露金茎望欲流。

廿载承恩谁报主,一生僚属且封侯。

明朝努力长安道,不为晴川恋旧游。

常衮,状元登第后由太子正字授补阙起居郎,永泰元年(765年)授中书舍人。常衮十分有原则,宦官专宠时,郡臣竞献珠宝邀宠,常衮上书道:这些都是从老百姓的手里搜刮来的,老百姓十分怨恨,请都还给老百姓。唐代宗十分嘉许他。

7

张孝祥

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甲戌科状元

水调歌头·闻采石矶战胜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

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

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

剪烛看吴钩。

剩喜然犀处,骇浪与天浮。

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

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

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

渺渺唤人愁。

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张孝祥是南宋词人,与张元干并称南宋初期词坛双璧。其词风追踪苏轼,气概凌云,具有深厚的爱国主义色彩,对伟大的爱国词人辛弃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虞允文在采石矶大胜金兵,当时张孝祥正任抚州知州,捷报传来,他欣喜欲狂,当即写了这首《水调歌头》。张孝祥一直期望收复中原,希望所有考生如张孝祥般,胸怀大志,早日实现理想。

8

陈 亮

南宋绍熙四年(1193)癸丑科状元

梅 花

疏枝横玉瘦,小萼点珠光。

一朵忽先发,百花皆后春。

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

玉笛休三弄,东君正主张。

陈亮,南宋思想家,文学家。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议论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这首《梅花》诗,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希望所有学子都不怕挫折,敢为天下先。

9

文天祥

南宋宝祐四年(1256)丙辰科状元

赴 阙

楚月穿春袖,吴霜透晓鞯。

壮心欲填海,苦胆为忧天。

役役惭金注,悠悠叹瓦全。

丈夫竟何事?一日定千年。

文天祥,南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千百年来,文天祥的民族气节一直为所敬仰,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10

杨 慎

明代正德六年(1511)辛未科状元

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杨慎是明代诗人,他不仅工诗,而且能文、词和曲,并重视民间文学,是颇有成就的文学家和著名学者。其平生著述达四百余种,虽多散佚,仍留存一百多种;现存诗作二千三百首左右,著述之丰,明时推为第一。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