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赏析解读(浅谈记承天寺夜游所表达的情感)
记承天寺夜游
宋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文本解读
今天是2021年农历九月十二日,938年前的元丰六年农历十月十二日夜,苏轼在正准备脱衣裳上床睡觉的时刻,突然发现月色直接照进了卧室门内(可见住处简陋,没有庭院和前厅),看起来很有感觉,于是欣然走出家门散步。考虑到一个人散步少了点乐趣,就决定去找住在承天寺的张怀民,想着他肯定也还没睡,可以一起赏月。果然,怀民还没睡下。于是两人在承天寺的庭院散步赏月。
在月光的照耀下,庭院里好像有一潭清明澄澈的湖水,湖里还有水藻、荇菜交错在一起,我和怀民沉浸其中,就像水里自由自在的鱼儿一样。定睛再看,猛然发现哪里有藻、荇,哪里有鱼儿,有的只是像我和怀民一样坚贞的竹柏的影子罢了。
哪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松柏?可是,为何月色下承天寺的庭院藻、荇杂乱交横,只是少了我们两人一样坚贞而心怀人民的闲人而已。为何今夜的月色如此迷人,只是因为有了我和怀民这样两个心意相通的自由自在之人而已。
全文短短一百字,堪比微博,但却表达了丰富情感和文化内涵。有明确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关键景象、情感变化和设问所蕴藏的情思等散文要素,这些要素有些是实指,有的是虚指甚至虚构。
作者借着承天寺、怀民、月色、幻境中藻荇交横、实景中如松柏之闲人等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思:被贬黄州虽自由自在,乐得其所,但月色照耀之下,仍夜不能寐,希望承天怀民。
今天正好是农历十二日,请各位今晚九十点钟左右,夜深人静之时,找个心意相通的朋友,到户外赏月,想必你也能体会到苏轼当年的空明月色,体会一下自己的心境。
本文属于游记,是个写景叙事类散文。本文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初中生理解的难点在哪里?如何达到目标?理解作者的情思及其表达方式,包括其中实词和虚词的运用。
首先,要求学生通读三遍课文,然后在老师预设的心电图坐标基础上,分小组讨论,用纸笔或电脑绘制苏轼的情思变化图,并找出对应句子作为证据。
其次,请同学们投屏分享并解释理由,或者通过心电图对比,要求小组学生就存在显著差异的关键点做出分析或解释,形成不同理解。教师围绕这些冲突和关键景象描写,组织讨论,提供指导。
再次,教师提出关键问题并给予指导:本单元教学目标实词、虚词在本篇有哪些?是怎么使用的?
最后,布置作业。作者到底想借此文表达什么情思?是怎么通过语句来实现的?假设你要发一条微博,表达情思。请试着拟一条短小散文,发到班级网络平台,大家参与评论。
以上,是基本教学活动设计。教师指导要注意解决“户”、“松柏”等文化常识和实词虚词等考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