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国庆诗歌大全(欢庆国庆的诗歌大全)


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古已有之,

不论身处何地,都心念祖国,

这是根植于每个中国人内心的意念。

今日国庆节,10首爱国诗词

特别适合今日读。

中华文明绵延不断,是人类历史长河中唯一没有断流的文明。纵观历史,从夏商周起,春秋战国、两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总有一股凝聚的力量把国人团结在一起。而且,越是民族危急的关头,这股力量就迸发得越猛烈。其原因,最重要的还是来源于文化的基因。文化给了我们对中华民族的高度认同感,文化告诉我们,要家国天下,要热爱祖祖辈辈生活的这片土地。

如果说文化是基因,那组成分子链的就是一个个闪光的名字,而我们之所以能记住这一个个闪光的名字,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热血事迹,还因为他们留下了穿越千年的爱国诗篇。

《诗经·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这首诗词出自《诗经》,是“国风”中的一首,是《诗经》中的爱国主义诗篇。

诗词的大意是说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披一样的战袍。君王要出兵打仗,就准备好我们的铠甲武器。咱们共同面对敌人(共同战斗,同进同退)!

本诗运用了《诗经》中诗歌惯用的重章叠唱,其中的三个小节只是更换了几个词。“袍”“泽”与“裳”“戈矛”“矛戟”和“甲兵”,“同仇”“偕作”和“偕行”的意思相差不大,重复使用增强了表达的效果,更能表现战士们团结一心、同仇敌忾、誓死保卫疆土的义愤和报国热情!

《九章·哀郢》

战国·屈原

曼余目以流观兮,冀一反之何时。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

居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曾做过左徒、三闾大夫等辅佐君主的大臣。他不仅品行高洁,也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九章》是屈原的一组楚辞作品,《哀郢》是其中的第三首,一般认为是在楚国都城郢被秦国攻破以后,诗人悲痛欲绝而写出的。这里我们只节选了其中最后几句。

这段诗大意是:放眼四下观望啊,多希望什么时候能返回郢都一趟!鸟儿高飞终要返回旧巢啊,狐狸在死的时候头也一定向着狐穴所在的方向。确实不是因为我的罪过,但却遭放逐啊,日日夜夜,我哪里能忘记它一一我的故乡。

《哀郑》全诗在结构上的独持处,是用了倒叙法。这里所选的是尾声,集中抒发了作者家国之恨、身世之感以及无限的使命感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感情。“鸟飞这乡,狐死首丘”的典故一直为历代爱国、思乡的人们所共赏和引用。诗作情感表达十分沉重,充分体现了屈原的爱国情怀。刚直不阿、与祖国同生死、共命运的伟大情怀也使得屈原流芳千古,成为爱国诗人的代表。

《白马篇》

三国·曹植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汉首《白马篇》,是三国时期诗人曹植的一首古体诗。因其所写的是边塞游侠的忠勇,又被人叫做《游侠篇》。曹植曾经有过从军出塞的经历,平日也有“捐躯赴难,视死如归”的远大抱负,所以写游侠也可能是诗人自况。

诗的大意是:一个驾驭着白马驰骋在边塞的好男儿,他年纪轻轻就离开家乡,到边塞凭本领建立功勋。他身手敏捷,武艺高强,对敌人作战时十分勇猛。北方的敌人入侵边境,他随大军直捣敌巢,从不将自身的安危放在心里。由于身为战士,就忘掉了个人私利,而为解国家危难奋勇献身,把战死沙场看作回归故里一样。

诗作以曲折动人的情节,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生动感人的青年爱国英雄形象。开头两句描绘出驰马奔赴西北战场的英雄身影,显示出军情紧急,扣动读者心弦;接着以铺陈笔墨补叙英雄的来历;然后遥接篇首,具体说明“西北驰”的原因和英勇赴敌的气概;最后展示英雄捐躯为国、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境界。全诗非常鲜明地体现出了魏晋时期诗歌所追求的那种“风骨”,着重展现一种俊爽刚健的风格,是一首慷慨激昂的爱国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天,杜甫时年五十二岁。宝应元年(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诗的大意是:剑门关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蓟北,止不住的泪水洒满了衣裳。回头看妻儿的愁容不知去了何方,胡乱收拾着诗书不由得欣喜若狂。白日里引吭高歌,且须纵情饮酒,春光正好伴我返回那久别的故乡。立即动身穿过了巴峡再穿过巫峡,然后经过襄阳再转向那旧都洛阳。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是一种近体诗,要求严格的格律。杜甫是一位精于律诗的“高手”,本诗作得对仗工整、音律和谐,是七律中的佳作。诗本身不难理解,关键是要体会作者在诗中表现出的“惊喜”的感情。这是一种发自内心为朝廷平定叛乱、社会从此可望太平的喜悦,其中蕴含的是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后代的学者非常推崇此诗,说其是“老杜生平第一快诗”,不仅由于它的文字美,更是因为诗句中蕴含的满腔爱国热情。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二》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这首绝句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一首饱含深情、字字血泪的诗。陆游是一位创作丰富也佳甚多的大诗人,更以许多表达胸花大志,甘愿为国效命的爱国诗篇著称于世。

本诗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的秋天,当时陆游已经六十八岁,罢归山阴(今浙江绍兴)故里已经四年。但平静的村居生活并不能使他的心平静下来。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斥归故乡,在山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

诗题的意思是:秋天的夜里,天快要亮的时候,走出篱笆门,忽然对面吹来一阵凉风,心中产生一股伤感,于是写下了诗篇。从诗题我们就能读出作者心底的寒意。诗的内容写到,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中原人民在金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在诗中,作者首先描绘了大好河山,“河”本义单指黄河,“岳”指五岳,“河岳”在这里指的是北方的江山。“入”字写大河的纵横绵长,“上”字刻画高山的耸入云霄,诗的前两句从横、纵两个方向形象地描绘出壮丽奇伟的大好河山。仅从这样的诗句中,我们已经能感受到诗人的满怀深情。后两句,诗人直抒胸臆,想象沦陷地区的人民满怀热泪、翘首以盼的情形,他们盼望救民的王师,但是一年又一年,怎么不见来呢?“泪尽”一词,千回百转,是多么的沉重!诗人殷切的爱国之情跃然可见。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宋·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这是一首词。“菩萨蛮”为词牌名,“书江西造口壁”本词的标题。与同时代的陆游更喜欢写诗不同,辛弃疾在文学创作上主要致力于词。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是文武兼备的豪士。他的词作大多放纵横,被认为是“豪放派”词人中的杰出代表。

词的大意是: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流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我抬头眺望西北方向的长安,可惜只见到无数的青山。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浩浩江水终于向东流去。江边日晚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传来声声鹧鸪的鸣叫。

这首词用高明的艺术手法,写极深沉的爱国情思,堪称词中瑰宝。与辛弃疾最著名的“豪放纵横”的风格稍有不同,本词可谓“刚柔相济”,既有青山水流的壮景,也有“行人泪”这样婉约的意象。词人一生志愿北伐中原,实现祖国的统一,却郁郁不得志,雄才大略不能实现。举头眺望,视线被青山遮断;但浩浩荡荡的江水冲破重重阻碍,奔腾向前。这既是眼前实景,又暗喻自己百折不回的意志,也增强了他争取最后胜利的信心。可是深山传来的鹧鸪声,又激起了词人的满怀惆怅。全词一波三折,极尽回环宛曲之美,写出了这位爱国词人割舍不断的热爱祖国、立志报国之情。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吟》是明代名臣、爱国诗人于谦的一首绝句。此诗因反映了作者廉洁正直的高尚情操。诗人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诗的大意是:石头只有用斧锤经过千万次的开凿,才能从山上开釆出来。它把烈火焚烧看成平常的事,丝毫没有畏惧。即使粉身碎骨也无所惧怕,而是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它的特点就在于诗人把石灰的特点应用在人的身上,咏石灰的“清白”即是歌颂人的磊落襟怀和崇高人格。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诗人豪气冲天,表达自己要和石灰一样,不怕艰难、不惜牺牲、坚守清白,决心在艰苦中磨练,准备为国家奉献自己的全部,包括生命的高尚爱国情怀。

《满江红》

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字鹏举,南宋时期抗金名将、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诗人,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

此词上片抒写作者对中原沦陷的悲愤,对前功尽弃的痛惜,表达自己继续努力争取壮年立功的心愿;下片抒写作者对民族敌人的深仇大恨,对祖国统一的殷切愿望,对国家朝廷的赤胆忠心。全词情调激昂,慷慨壮烈,显示出一种浩然正气和英雄气质,表现了作者报国立功的信心和乐观奋发的精神。

为什么怒?为什么悲?那是因为故土沦丧,父老乡亲都在水深火热之中。国与家相连,无国哪有家?岳飞的爱国主义思想直冲云霄,遂成为了民族的脊梁,千百年来,多少仁人志士隔空追随,这就是正义的力量,爱国的力量。

《过零丁洋》

南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过零丁洋》是宋代大臣文天祥在1279年经过零丁洋时所作的诗作。此诗前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末二句是作者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全诗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崇高表现。

诗大意是说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

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诗已凝固成了中国人特有的生死观,为国而死,青史留名,为国而死,重于泰山。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其二》

清·林则徐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所有的爱国情怀都要用实际行动来呼应,只有这样才是真切流露。林则徐前往伊犁在与家人分别时,他没有抱怨,没有伤感,而是在谈笑中吟出了《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爱国岂能是有条件、有选择的爱呢?而应该是不计个人得失,一往无前,虽九死其犹未悔矣。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