碛中作古诗带拼音译文(碛中作原文赏析及解释)

碛中作

岑 参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赏析导航】

作为唐朝最重要的边塞诗人之一,岑参的诗歌挺拔俊秀,为读者展示了一幅幅绝美的塞外风光。与一些无病呻吟的作品不同,岑参的作品大多源于自己的亲身经历。这首《碛中作》就写于其第一次随名将高仙芝西征之时。

唐朝前期,注重开边,其疆域曾一度达到1200余万平方公里,东至朝鲜,西达咸海,南到越南,北包贝加尔湖。此次西征,作者从长安出发,骑马奔走了两个月,仍然没有到达目的地,由此也可见一斑。

走马西来欲到天。策马扬鞭,一路向西,仿佛来到了天的尽头,可前面仍是一望无际辽阔无边。“欲到天”三个字,形象地写出了西北高原那种野旷天低的独特风貌,犹如《敕勒川》所言: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大地苍茫,天空低垂,人行其间,仿佛手可触天。极目远眺,天地似已融为一体。

第一次出征,诗人想必也与将士们一样渴望能够建功立业。不过,离家已经两个月了,“辞家见月两回圆”,不由得心中升起思亲的念头,而今夜,又恰逢月圆之时。在高原之上,月亮显得特别大特别圆。但这种情思瞬息即逝,因为马上要面临的是现实中的急迫问题:今夜不知何处宿!天色已晚,人困马乏,大家都需要睡眠休息,而现在,还不知道会在哪里停下,哪里休息!作为出征的将士,这一切都要听从上级的安排。

纵然这样,诗人并无一丝抱怨,而是马上振作精神,眺望远方:平沙万里绝人烟。月光之下,大地朦胧而苍茫,万里之遥,一片戈壁荒漠,没有生机,绝无人烟。

画面苍凉,但并不忧伤,反而从中可以体会到一种雄豪之气:纵有千难万险,也会勇敢冲过去!

杜甫曾称赞岑参的诗“篇终接浑茫”,也就是结尾给人以气魄宏大,雄浑苍茫之感。从此诗来看,诚然!

【韵译】

策马向西

地阔天低

茫茫戈壁

杳无人迹

辞别家乡

再次看到圆月

朗朗清辉

却容不得愁肠百结

今夜

置身旷野

不知

何处可以安身

何处可以停歇

看——

一望无际

听——

万籁俱绝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