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写的关于读书的古诗四句(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赏析)
众所周知,李白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后期比较成熟的诗作,往往写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字里行间充满着典型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等。但你知道李白不成熟的诗作是怎样的吗?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便是李白还不成熟的一首诗。当然这里所说的不成熟,仅仅是与李白后期的诗相比较,还不够豪迈奔放与清新飘逸。并不是说李白这首诗就写得不好,反而它还赢得了历代诗论家和人们的交口称赞。如《唐诗选脉会通评林》:“通为秀骨玉映,丰神绝胜”。再如《唐宋诗醇》:“自然深秀,似王维集中高作”。
然而李白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却是李白二十岁以前的作品。据《李太白年谱》载,李白在十八、九岁时,曾隐居戴天山大明寺中读书,这首诗便是那时所作。至于诗的内容,则如题所说,主要描绘了李白上戴天山的所见所闻,突出了李白访道士不遇的主题。全诗语言平易自然,纯用白描,景美情深,千百年来令人赞叹不已。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首联“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即潺潺流水回荡着犬吠声,繁盛的桃花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由此可见,李白眼中的戴天山,也就是道士的修行之地,是一种世外桃源般的存在。同时这两句还表明了李白访戴天山道士的路线是缘溪而行,穿林进山。以及点出了李白入山的时间是在“带雨浓”的早晨,与下一联中的“溪午”相映照。
颔联“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其实已经突出了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的主题。它的意思是说,李白在深林中的小道上行进,时常能够看到出没的麋鹿,到了正午时分,却没有听到道院的打钟声。很显然,李白听不到钟声,便说明道士此刻不在山中,那么此行李白自然就会访戴天山道士而不遇了。至于这里的“时见鹿”,还凸显了环境的清幽。
颈联“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则是李白对道士修行之地的景色描写。从颔联两句我们已经知道这位道士不在道院中,那么李白自然只好欣赏起附近的自然景色了。即绿竹分开青色的云气直穿蓝天,一道飞瀑挂在碧绿的山峰之上。同样这里也是凸显了环境的清幽,以及暗示了这位道士的淡泊与高洁。那么李白没有见到道士,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
尾联“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即没有人知道道士去了何处,李白只好依着古松,排遣此次不遇的愁思。其实从李白的这首诗中,我们便可以得知李白是崇尚求道寻仙的。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就“愁倚两三松”,所体现的正是他对求道寻仙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虽然我们不会求道寻仙,但是李白在读书时所拥有的这种年轻人的朝气和探索精神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综上所述,李白这首诗可以看作是一幅色彩鲜明的访问道士不遇图。在这幅图中,存在着世外桃源般的小世界。从写作手法来看,题为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诗中却无一字说“道士”,也无一字说“不遇”,但句句却是“访道士不遇”,可谓是一首切题绝妙的佳作。总的来说,即使还不成熟,李白的这首诗,也依然令人交口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