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诗文原文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二、背景
- 李贺其人
李贺(791年—817年),字长吉,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大郑王)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 。李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
李贺生于昌谷(今河南宜阳县境内)。据《新唐书》记载,李贺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因不相信而前往李贺家中,李贺当场作《高轩过》,韩愈、皇甫湜惊讶万分,从此李贺出了名。十五岁,李贺仍居昌谷,以乐府歌诗名动京师,与李益称“乐府二李”。
李贺心怀天下,关心百姓疾苦,一生写下许多借古讽今之诗作。李贺仕途坎坷,李贺只做过奉礼郎,从九品。著有《昌谷集》 。二十一岁,李贺为父守孝期满, 韩愈给李贺写信, 劝其去考进士。同年冬, 李贺入京考进士。应考前, 因父亲名字叫“李晋肃”,其中的“晋”跟进士的“进”同音,与李贺争名者谗言那是“家讳”,是不能去参加进士考试的;李贺被诋毁后, 韩愈、皇甫提为李贺奔走, 韩愈并以上古不讳嫌名为由, 作《讳辩》, 无补于事,李贺终未能参加考试。
元和九年(814年),李贺二十五岁,他决然辞去奉礼郎,随友人张彻入潞州,去过戎马生活,以酬报国之志。元和十一年(816年),李贺二十七岁,他病体愈弱,秋天离开潞州回昌谷。病卒前,贺已将平生所著歌诗尚存者,凡二百三十三首,授挚友沈子明。
2. 创作背景
据朱自清《李贺年谱》中叙述,唐张固《幽闲鼓吹》中有载此事,在元和二年丁亥(807年), 十八岁 的李贺到达东都,以歌诗拜见韩愈,首篇就是《雁门太守行》。
三、解题
按郭茂倩的《乐府诗集》,“雁门太守行”是相和歌瑟调三十八曲之一,是汉代乐府旧题。因雁门关地处北方偏远州郡,且经常有战事,所以多用来反映征戍之事。由于雁门山、雁门关一带山势险峻,又处于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相交地带,故成为历史上的兵家必争之地。“雁门太守”是把守雁门关一带州郡的首席长官。行,古体诗的一种,歌行一体,如歌之行,与乐府相近,它的音节格律比较自由,采用五、七杂言古体。从唐人歌行体的风格来看,所谓的“行”是指那些气韵流转自然,可歌可唱的诗篇。
四、意象
1.霜
宋玉在《九辩》中有:“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皇天平分四时兮, 窃独悲此凛秋” ,之后悲秋就成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一大主题。与秋天有关的各种意象也就大量出现在古代诗词中, “霜” 就是其中之一。霜降于秋天,“霜天” 与“秋气” 相对。在古代农业社会,秋天是回家的日子,古诗词中的“霜”亦有思乡的涵义。农历每年九月初四的“霜降” 是二十四节气之一。霜还有一个象征,清晨的霜寿命非常短暂, 太阳一出来,它便顷刻间化为水蒸汽,诗词中常以之比喻短促的人生。此诗中“霜重鼓寒声不起”一句,在前仆后继的硝烟战火中,“霜重”夹杂着将士们的思乡之情,更加彰显了他们悲壮奋战之情。
2.黄金台
在《战国策·燕策一》中记为:“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这里提高的是筑宫。最早提到燕昭王筑台的是东汉末年的孔融,他在《论盛孝章书》中说:“ 昭王筑台以尊郭隗” 。由“筑宫” 到“筑台” 再到“筑黄金台”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演变过程, 由史籍中的“筑宫” 到文学作品中的“ 筑黄金台”, 经过了文人的加工, 而“ 黄金台” 之说又被后世的史志类书籍采纳。古诗词上第一个用“ 黄金台”的诗人是南朝宋鲍照,他心怀天下,很想为国家建功立业,但在门阀世族的时代,因出身寒门而难有出头之日,他借物、借史咏怀, 他在《放歌行》咏到:“ … …夷世不可逢, 贤君信爱才。明虑自天断, 不受外嫌猜。一言分爵,片善辞草莱。岂伊白璧赐, 将起黄金台。”这是“ 黄金台” 第一次出现在文人笔。
对于燕昭王为招贤而设“黄金台”一事,中国古人们有着一种集体认同,它象征着君王的礼贤下士。古代文人儒士他们在作诗运用这一典故时,主要是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以及对招才纳贤的渴望。
3. 玉龙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中载:“梁大同八年,戍主杨光欣获玉龙一枚,长一尺二寸,高五寸,雕镂精妙。”这里指玉雕的龙。在吕岩《剑画此诗于襄阳雪中》中:“岘山一夜玉龙寒,凤林千树梨花老。”宋吴曾《能改斋漫录》中引张元《雪》诗:“战死玉龙三百万,败鳞风卷满天飞。”“玉龙”形容飞雪。“玉龙”也是一座山的名字。金元好的《黄华峪》中:“谁著天瓢洒飞雨,半空翻转玉龙腰。”“玉龙”指瀑布。此诗中“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是指宝剑。
4.金鳞
《隋炀帝海山记》:“ 洛水渔者获生鲤一尾……金鳞赬尾,鲜明可爱。”这里指金色的鱼鳞。唐·温庭筠《罩鱼歌》:“持罩入深水,金鳞大如手。” 清·李渔《蜃中楼·献寿》:“俺那时节呵,第一口把西江吸尽,第二口把东海鲸吞,第三口把弱水三千,摄入金鳞。” 清·孙枝蔚《偶行市上逐步至北门外》诗:“枝头绣羽并肩立,水面金鳞啣尾行。”这里特指鱼。此诗中“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这里的“金鳞”指金色的鱼鳞。
五、修辞
“黑云压城城欲摧”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敌人比作“黑云”,同时也运用了夸张的手法。“甲光向日金鳞开”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铠甲比作金色的鱼鳞。“半卷红旗临易水”用了典故,战国时荆轲前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众人送至易水边,荆轲慷慨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报君黄金台上意”这句用了典故,相传黄金台为战国燕昭王所筑。《战国策·燕策》载:“燕昭王求士,筑高台,置黄金于其上,广招天下人才。”
六、主题
这首诗的主题是“咏物言志”,言的是儒士之志。咏物不一定咏静物,山水、田园、风景都是物。这首诗更是广义的“咏物言志”,前四句歌咏战士们的战斗气势和雄壮场景,后四句歌咏了视死如归的决心,从而表达了李贺心中的志向。李贺有保家卫国之志,乃有此诗。
七、中华文化精神
儒士的命运,从小到老,第一条就是读书立志,要济世安民。在李贺生活的时代,唐朝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外族四起,内忧外患,战争不断。盘踞在河北易水一带的成德节度使王承宗祖孙三代,拥兵割据39年。李贺虽未能戎马生涯,但会写这样雄壮的诗来激励自己,也激励着这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