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第一原文及翻译(论语学而第一原文注释)
学而第一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这是《学而第一》 的开篇。这里有这么一个语境:孔子在传播“道”,即仁道。学仁道,要经常复习,经常和人探讨,哪怕说得不很准确,也不要责怪。后人可以将道理延伸开,无论学什么,都要勤于复习,乐于交流和表达。孩子对问题见解比较肤浅,我们要以鼓励为主。
【原文】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通“悌”,尊敬兄长为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长辈仁的根本啊!”
这段话一言以蔽之,就是百善孝为先。有了孝,就有了家庭秩序;有了家庭秩序,就有了社会秩序。母慈子孝,至今仍然是文明和谐家庭关系的象征。
【原文】 子日:“巧言令色(1),鲜矣仁。”
【注释】 (1)令色:令,好、善;色,脸色。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前一句教我们有言必行,喜欢说好话、轻易许诺人的,不是个有仁德的人。比如有人喜欢说“改天请你吃饭”,几年下来也没请过,你信任这样的人吗?第二句话是让我们多反思自身,是否真诚待人?是否坚持学习?
【原文】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注释】
道:一本作“导”,作动词用。这里是治理的意思。千乘之国:指拥有1000辆战车的国家,即诸侯国。使民以时:时指农时,古代百姓以农业为主,这是说要役使百姓按照农时耕作与收获。
【译文】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原文】
子曰:“弟dì子入则孝,出则悌tì,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
孔子说:“后生小子,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离开自己房子,便敬爱兄长;寡言少语,诚实可信,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
前一段讲当官的要怎么做,看似和我们无关,其实群里也肯定有些做着官或将来要做官的。做官要有底线:一曰敬畏,别自以为是;二曰诚信,别欺骗比自己地位低的人;三曰节俭,别劳命伤财;四曰尊重,你做你的官,不要扰民。不做到以上几点,迟早要翻船的。
第二段是讲作为青少年,要有孝悌、谨慎、诚信、博爱、择友而交等品质,没有这些品质,而去学习文化知识,那是本末倒置的。
【原文】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释】
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的意思。贤贤即尊重贤者。
易:有两种解释;一是改变的意思,此句即为尊重贤者而改变好色之心;二是轻视的意思,即看重贤德而轻视女色。
致其身:致,意为“献纳”、“尽力”。这是说把生命奉献给君主。
【译文】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前面讲了“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句,这段话,实际是对前一句的进一步发挥。子夏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我觉得现在学《论语》很有必要,因为这些东西在学校教育里往往是没有的,他们比分数,比排名,比哪所学校出了更多“尖子生”,急功近利,让孩子没有了幸福感。有大家的支持,我就坚持做下去,让我们一起日积月累,在不知不觉中提升自己。
【原文】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dàn】改。”【译文】先生说:“一个君子,不庄重,便不威严,学的东西也不牢固。行事当以忠信为主。交的朋友,要有可取之处。有了过失,不要怕改。“这段话很有现实意义。为什么有的人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因为他的言行举止很轻佻,给人一个二流子的印象,这个人说什么做什么,是没有威信的,学习起来也只能得些皮毛。比较容易引起误解的是”无友不如己者“这一句。有人会说,大家都不想交比不上自己的朋友,世上哪还有朋友了?你想结识比你厉害的,可比你厉害的不想结识你呀!要是这么理解,那就断章取义了,其实孔子还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你在这方面比他厉害,他在那方面比你厉害,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这样才会有朋友。相互瞧不起,相互拆台,一句赞美的话都舍不得,这样慢慢就会没有朋友了。
学而第一
[原文]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解释]子禽向子贡询问道:“先生到了这个国家,一定能了解到这个国家的政治。是求取来的呢?抑或是有人讲给他听的呢?”子贡说:“先生是温和、善良、恭肃、节俭、谦让而到的。先生求取它们,总是跟别人求取它们不一样吧?”
这段话告诉我们学习上要做到两个突破,一个是突破被动的学,变成主动的学。孔子获得知识,都是主动向人请教的,而如今有的孩子,做完作业就以为大功告成,其实学习不能理解为被动地完成作业,而应该去思考自己有哪些不会的,然后多向人请教。第二个是要突破随意地问,应该怀着最真诚的态度向人请教。不要只问“这道题怎么做”,而应该自己先钻研,然后带上纸笔,像虔诚的信徒一样向人请教,这样才会更有收获。
学而第一
【原文】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有子说:“礼的作用,以遇事都做得恰当为可贵。过去圣明君王治理国家,可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他们小事大事都做得恰当。但是,如有行不通的地方,便为恰当而求恰当,不用一定的规矩制度来加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
这段话有两个要点:1、帮助我们理解怎样才算有“礼”,能做到和合圆满就算有礼了,要是你的礼让人难受,这不算正直的礼。比如自家兄弟姐妹,还有每天相处的同事,你总是客客气气,让人家在你面前很压抑,这不算有礼。2、不能为了求“和”而和,“和”也要有原则的,什么事都想皆大欢喜,那就是和稀泥的“和”,一团和气的“和”了,表面上大家高兴,背地里可能大家都不高兴。咱们客家人在“和”方面总体是不错的,适当加强点原则性,会让“和”更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