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八首其一表达情感的诗句(秋兴八首全诗赏析)

这首诗的作者是杜甫。

杜甫有多伟大,毋庸赘言。

大家要了解杜甫,可以先读读冯至的《杜甫传》,了解他的基本生平,

然后读仇兆鳌(áo)《杜诗详注》。

一首一首读下来,不要急。

杜甫值得你耐心品读。

01

杜甫的血统也很辉煌。

他是晋代名将杜预的十三代孙,

杜预是京兆杜陵人,

所以杜甫自称“京兆杜甫”

实际上呢,他出生在河南巩县。

另一个杜甫推崇的祖先是杜审言。

杜审言是诗人,而且长于五言律诗。

再说说他母亲,

杜甫母亲出身清河崔氏,在杜甫幼年就死掉了,

杜甫的外祖母身上有李唐王朝的血脉,是义阳王李琮的女儿。

不过唐朝的王爷们,很多卷入政治斗争,

义阳王一家也是冤死,很凄惨。

杜甫年轻时候,

因为父亲有官职,生活还不错,

有过两次游历,一次去吴越之间,

一次在齐赵之间。

还参加过一次科举考试,不过落第了。

在洛阳的时候,他遇到了李白,

两人还同游了梁、宋一带。

后来杜甫回到长安

,此时他大约35岁,

再次参加科举考试,

杜甫很重视这次考试,

可惜的是这不过只是李林甫导演的一次闹剧

结果是一个人都没有录取,

李林甫对唐玄宗说,

陛下太圣明了,野无遗贤,

贤人都被选进朝廷了,实在选不出别的了。

杜甫没有办法,不得不奔走权贵之门,

献诗献赋但一直没什么结果。

直到天宝十年,玄宗举行祭祀大典,

杜甫献了《三大礼赋》

四年后才得到一个看管武器库,管理门禁的小官职。

此时,杜甫已经四十四岁。

同年安史之乱爆发,

唐王朝由盛转衰。

本来此时杜甫已经将家搬到鄜州(陕西富县)避难,

听到肃宗即位,就只身北上,投奔肃宗,

结果被叛军俘虏,

不过因为官职小,并没有被囚禁,

后来他冒险逃出来,到凤翔(今陕西宝鸡)投奔肃宗,

被任命为左拾遗,所以世称“杜拾遗”。

好不容易当个官,结果好景不长,

很快因为营救房琯而触怒肃宗,被贬华州(华县),

负责祭祀、礼乐、学校、选举等事。

在华州任上,杜甫去洛阳、偃师探亲,

正值唐军和安史叛军的邺城之战(河南安阳)爆发,

唐军大败。

杜甫目睹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情灾难,

感慨万千,创作了不朽的史诗,

“三吏”和“三别”。

后来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

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

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

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

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

世称“杜甫草堂”,也称“浣花草堂”。

严武推荐杜甫为检校工部员外郎,

做了严武的参谋,

后人又称杜甫为“杜工部”

不久杜甫又辞了职。

严武去世,杜甫离开了成都。

到达夔州(奉节)

在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顾下,杜甫得以在此暂住,

代管东屯公田自己也租了一些公田,

买了些果园。

大历三年(768年),

杜甫思乡心切,乘舟出峡,准备北上,

而由于天气、兵乱等种种原因,

他不得不不断改变计划,在江上奔波往来,两年后的冬天,

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

时年五十九岁。

这是一个简短的杜甫的生平,

我们看他的一生过得还是比较惨淡的。

但是他在诗歌上的成就

足以让他身后荣光无数。

02

杜甫最大的成就在律诗,

他将律诗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之前的律诗由于格律的限制,

大家写的都比较呆板平庸,

因为你要对句嘛,

一句一句对下来,

整个诗就显得工整有余,灵动不足,

但是杜甫即能遵守严格的格律,

又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抽象的意象

来表达深切的情感

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

另一个就是他的诗,

内容上非常深远广泛,

触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

尤其有大量描述民间疾苦的诗文,

抒发他悲天悯人的仁民爱物,

忧国忧民的情怀。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秋兴八首之一,

从律诗角度,

是杜甫晚年艺术上非常成熟的代表之作,

从内容上,

也是杜甫一贯的忧国忧民。

这首诗据考证写于大历元年,

正是杜甫入夔州的时候,

那是杜甫死前四年,

当时杜甫已经有五十五岁。

这组诗的题目叫《秋兴》。

秋兴是什么意思?

秋天是个让人悲伤的季节,

万物凋零,

而杜甫内心中,有很多可悲之事。

兴,不是高兴,

而是感兴,发兴,是情怀,是感慨

此时杜甫已经漂泊多年,

往事历历,都在胸间。

他寓居夔州,

夔州,旧时属于楚地,最多枫树。

在秋天的时候,

见草木凋谢,景物萧索,触景伤情,

引发对长安的思念与回忆

《秋兴》是八首,是联章体七律。

也就是这八首其实是一个整体,

主要的意思用一句话总结就是:

身居巫峡,心忆京华。

03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这句有人注出出处,

李密“金风荡佳节,玉露凋晚林”,

杜诗只是将其中的“晚林”改成枫树林,

并在“凋”后加了个“伤”,

好像也没什么差别。

但是闭上眼睛想一想,

“玉露凋晚林”只是简单地说露珠滴在晚林里,使晚林渐渐凋零、枯萎。

而枫树林,

则是一片火红,

玉露,就是白露,

红色绚烂,白色清莹,

给人的视觉触动非常大,

在萧瑟中有一种富丽之致。

“伤”字似乎有一种痛感,

好像人受伤一样,

在痛苦的折磨下慢慢凋零了叶子,

在凋伤之中这种绚烂的色彩逐步褪色下去。

我们说杜甫是集大成者,

这句诗的来源不止这一句。

《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

目极千里兮伤春心。”

阮籍诗:“湛湛长江水,上有枫树林”

张景阳诗:“荒楚郁萧森。”

从这里我们才能明白诗词的脉络,

杜甫的传承与创新。

这两句,有地点,巫山巫峡,

巫山是山,巫峡是水;

有景物,有“玉露”,

有“枫树林”;

再用“凋伤”和“萧森”两个词语

就把漫天的秋意写入纸上,

更有无穷的萧飒残衰之感,

把情、景、时间、地点,

全部笼罩在这气象里。

04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颔联这句里的“塞上”,

各家说法不一,

一种认为“塞上”指秦州,

边疆吐蕃之乱还未平定。

另一种认为塞上就是指下文的白帝城。

因为白帝城本来就是军事要塞。

根据整个诗意,

白帝城的说法应该更合适一些。

一联说萧森之气,

是从平面视角写秋,

这一联,是从立体的角度

着力描写这气是如何贯于天地之间,

自下而上者,

江间之风浪兼天掀涌,

自上而下者,

塞上之风云接地成阴,

一上一下,尽在此秋气之中。

这景象既可悲、又可惊,壮阔如许,

又有一种动荡不安之感,

像晚唐那个风雨飘摇的国家。

这一联我们能看到字里行间显露的

杜甫心中的郁勃不平之气,

身世飘零,国家丧乱,

一切无不包括其中,

语长而意阔。

05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颈联这句话里的“他日”,

也有两种解释,

一种说法是他日的意思是往日,

一种说法是他日是以后的日子。

如果作“往日”解,

则这句诗的意思是,

离开成都到夔州已经两度看到菊花开放,

往日的泪水又情不自禁地流下来了。

如果作“将来的日子”解释,

则是说:两度看到菊花开放,

未来想到这种情景还一定会泫然泪下。

菊花开放,开的不仅仅是花,

也是泪,开启了诗人的泪水。

菊花开,秋天到,

秋天到,家里人该做冬衣,

思念家乡故园,思念长安,忧思国家。

孤舟一系,系住的不是仅仅是舟,

是身体,

更是一颗思念故园之心,

这颗心,

系住了就解不开了。

江间即巫峡,

塞上即白帝城所在之巫山山脉;

菊花山中之物,

孤舟江中之物,

中间这四句交相呼应“巫山巫峡”四字

06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尾联这两句有深沉的意味,

秋气萧索,所以百姓都要准备寒衣,

白帝城一片捣衣之声。

刀尺是裁剪新衣服的工具,

捣衣,有二种意思:

一是指古代服饰方面的一种民俗,

即妇女把织好的布帛,

铺在平滑的砧板上,

用木棒敲平,

以求柔软熨贴,好裁制衣服,

称为捣衣”。

二是将洗过头次的脏衣放在石板上用杵捶击,

去浑水,再清洗,使其洁净,也称“捣衣”。

这里应该是第一种意思。

因为宋元以前,

棉花的栽种在中国尚未普及,

服装通常只能用丝织品及葛麻等。

丝织品当然只能供贵族穿戴,

寻常人家大多穿葛麻。

葛麻织品最明显的缺陷点就是纤维太硬,

穿着不舒服,

所以在穿以前需要捣柔软平整。

而捣衣这个活儿不需要太多的光亮,

能看清轮廓就可以进行,

傍晚的月光正好能满足这个条件,

这就是古代妇女选在月夜下捣衣的根本原因。

李白是:“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凄冷的砧杵(zhēn chǔ)声又称为“寒砧”,

往往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情绪。

越到天寒,越思念温暖,

家园才是温暖的。

越到岁暮,越希望家人团聚,

而自己漂泊在外,

年老又客居,

衣服食物都是问题。

催刀尺,急暮砧,

其实是自己内心的催和急。

白帝城中处处刀尺,处处砧声,

大家都做好了过冬的准备,

我的衣服又在何处?

我的家乡故园又在何处?

自己如一只孤舟,

寻找不到自己的温暖的精神家园。

他的精神家园,

就是唐王朝,

杜甫对他的精神寄托——

唐王朝的命运有着深切关怀,

这些刀尺之声,暮砧之声,

声声都在催逼着自己的故园之心。

07

这首诗在这八首联章体诗里,

算是一个序曲。

整个八首诗,

都在写杜甫这个“故园心”,

这个故园指的是哪里?

虽然杜甫实际上的故乡是河南巩县,

但是,他始终怀念的是——长安。

虽然长安是杜甫辗转一生的众多历程中的一个站点。

可是,

长安是他人生追求和理想幻灭的地方,

在此曾经困守求仕十年,

有过奉旨进献《三大礼赋》的辉煌时光 ,

有过“朝扣富儿门,夜随肥马尘”的屈辱生活,

甚至一度在长安沦落后陷到叛军之手,

长安是大唐王朝兴盛和衰败的见证,

这是杜甫一生都挥之不去的长安情结。

他一直自称“杜陵有布衣”,

用长安一处汉代的陵园完成他身份的认定,

虽然在长安没有真正当上什么官,

但是,长安是支撑他人生价值存在的

精神家园。

所以《秋兴八首》中他的“故园心”

就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思乡情绪,

其中隐藏着杜甫的情感模式和价值取向:

思乡就是思首都,

思首都即是思国家,

对国家的忠诚

和对天下黎民的仁爱

就需要对朝廷所在的政治中心竭忠尽智。

杜甫身为儒家的信徒,

参与政治既

是实现个人宏伟抱负的必经之途,

也是完成自己对历史对国家责任的必经之路,

儒家很明确,就是要当官。

一旦远离国都,就丧失当官的机会,

也就丧失了儒家经世济民的机会和可能,

他就只能:”每依北斗望京华”,

哪怕在夔州望不到长安,

他也要让心灵循着北斗的方向去追寻日思夜想的长安。

从其一”孤舟一系故园心“明确表达对故都的思念,

到其二首联“每依北斗望京华,再到其四“故国平居有所思,

其故国之思是一首比一首

急切而强烈,迂回沉郁。

正是这种故都长安的依恋怀想,

在对国家的忠诚中

获取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

以及实现人道主义的社会关怀,

从而给诗歌赋予一种更博大更深广的情怀,

即——

怀念国家的辉煌,

牵挂时局的动荡,

痛心时代的苦难,

呈现诗人慈悲伟大的胸襟,

这正是成就诗圣杜甫

并使其为后人敬重、仰望的缘由。

08

今日学到:

1. 大家要了解杜甫,可以先读冯至的《杜甫传》,了解他的基本生平,然后,可以读仇兆鳌《杜诗详注》。

2.杜甫的祖上有杜预和杜审言。母亲出身清河崔氏。他出生在河南巩县,一生辗转多地,年轻时南游吴越,北游齐赵,晚年漂泊四川、湖南 、湖北 、足迹遍及唐王朝大部分的疆域。

3. 杜甫最大的成就在律诗,他将律诗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即能遵守严格的格律,又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抽象的意象来表达深切的情感,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

他的诗,内容上非常深远广泛,触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尤其有大量描述民间疾苦的诗文,抒发他悲天悯人的仁民爱物的情怀。

4. 《秋兴八首》写于杜甫在夔州的时候,见秋景而起思乡之情,这个故乡,更多地指杜甫精神上的故乡——长安。思乡就是思首都,思首都即是思国家,正是这种故都长安的依恋怀想,在对国家的忠诚中获取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以及实现人道主义的社会关怀,从而给诗歌赋予一种更博大更深广的情怀,这正是成就诗圣杜甫并使其为后人敬重、仰望的缘由。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