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灵公不君原文及翻译(晋灵公不君知识点总结归纳)

《晋灵公不君》此篇为儒家著作之典范。“仁义礼智信”是其根本。在春秋战国之时,晋灵公不仁而无德,是作为儒家学派反面宣扬的典型篇章。自古以来,无仁、无德难以得心。如若残暴不仁,必定会消亡殆尽。

一、晋灵公

而作为一国之君的晋灵公。在位期间,其大行不仁之事。其内心为怪癖,心胸之狭隘,昏庸且无能,表现得一览无遗。虽然是在帝王之家,但是没有得帝王之气。无气度,更无格局。不求上进、不思进取、不励精图治、也不体恤民情。此君王,不过为一傀儡而已。在此治理下,忠不成忠,奸亦成奸。社会乱象。官逼民反。

二、心性及动向

其人的性格是扭曲的。因为其人无志向,更无远见及目标。所以其心思都在无聊当中,虚度光阴。并且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人们的痛苦之上,此等君王又怎谈何治理天下。本就是一位昏君,智障之人,长久以往,民心溃散,国不成国。没有任何法治规范来约束其行为,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不能以身治国,其民心必将效仿。久之,必成为祸害也。更没有举贤为用。其本身没有长远的规划,胸无大志。成天无所事事,只有拿臣民当牲畜来戏弄,才能解其堕落之心智。虽得暂时的欢愉,其实已埋下动乱的种子。其人视国法如儿戏,视民众如牲畜。随意践踏,随意戏耍。让其民众惶惶而不可终日,视其为虎狼。其人又怎能立于长久,又怎能立于尊上。

三、儒学

君主封建制度,虽以君王为体系为核心,为最高统治者。如若不行仁义之治,不行德政的话,将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极大的损耗。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停滞不前。人们生活得不到保障,水深火热。所以君主不仁不德,是国家的灾难,人们的痛苦。由此,儒家学派大力的宣扬仁德之政。是国家,人民苦难中的一盏明灯。从黑暗引入光明,使其有所顿悟。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事例加以传播,推行仁德之政。以民众之心来淹没其残暴之势,起到抛砖引玉,逼其就范之效果。封建君王虽为至高,但水涨成势,势必夷为平顺。

四、形式及特征

此晋灵公虽贵为帝胄,但除了迂腐就是残暴。全文所叙,除了斩杀良臣之外,就是广实暴政,没有任何政绩 ,没有任何值得提倡的地方。本身就是作为反面教材,来警示后人的。看似强大,实际上是如此之悲哀。虽然人们当面不敢指穿,但在其背后是无尽的唾弃,以及声名狼藉的言达。背着一世骂名,而遗臭万年,这又何必呢!为了短暂的私愤,而逾规越矩,这是非常不明智的。也是内心极度空虚,而无大志的具体表现形式。其人以王家血脉作为资本,肆无忌惮的发泄其心中的傲狂,不可一世的践踏世人的尊严。 可能连他自己都不曾想到,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已经为自己的无知,即将付出不可挽回的代价。

五、思想体系

正所谓“国家之本在于民”。一国之治在于君。君无能,不明臣;君迂腐,有臣也无能。尽管有明智之臣不断谏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但又怎能撼动其刚愎自负之心智。如此愚昧之君主,又怎能担起一国之大任;又怎能听其忠言,改其品性;反而会变本加厉,去实现自己心中傲任之本性,加倍残暴去实施其扭曲之心态。此君已然病入膏肓,不可为也。其文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宣扬了善终有善报,恶也终必有恶报。广施仁政之人,其心也必将感化到别人,在临危之时,也必将化险为夷”。

六、广施仁德

思想是明确的,其文也是有道理的。以历史记叙性文章来证明仁政、德行的重要性,是儒家思想的重点所在。正义的行为,是永远会被推崇的、也终会取得胜利的、更会长久的。黑暗的,永远只是短暂的。因为公道自在人心。不得民心的施政,终究只是一具空壳。 外表再好看,其内在也只是腐朽不堪的,并且经不起时间的推敲。

七、总结启迪

残暴、迂腐、胸无大志与仁德、明智、担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德之士与无德之人对比举例的非常生动。以其独有的春秋写作来警示世人,以此来展现其独有的仁德大道。其也深知民意,民心的重要性。 以其真实的历史记载,让人深思,使其自行判断其好坏,这就是儒家学说的精髓所在, 也是值得大力推广效仿的。只有广施仁政之人才会得到人民的爱戴,才会得天下人之心。而实行暴政之人,就算眼前人们会暂时屈服,但终究会以失败而告终。此故事也告诫了人们,真理永远掌握在自己手上。不要被黑暗所吞噬,勇敢与光明并存。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