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贫乐道文言文翻译(安贫乐道恬于进趣)
中华传统文化,流传下来很多文化瑰宝,成语就是其一。每个成语都是特定文化体系中提纲挈领之论说,富有价值观和方法论的涵义。
汉语成语的“安贫乐道”,是中华文化基因中的一个重要价值观念,内涵人生价值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成语的“安贫乐道”,出自《后汉书·杨彪传》,原文是:“安贫乐道,恬于进趣,三辅诸儒莫不慕仰之。”此一成语,旧时指士大夫为人处世之道。
“安贫乐道”的价值精髓,可以《菜根谭》的以下论说作为注解:
“势利纷华,不近者为洁,近之而不染者尤洁;智械机巧,不知者为高,知之而不用者为尤高。”
于势利纷华而不染,于智械机巧而不用,方可为“安贫乐道”的人生境界。
从人生价值观上言,“安贫乐道”,就是在人生的价值追求中,坚守道德志向,即便身处逆境也不会感到窘迫,并会以践行自己的道德信仰为乐,体验道德人生的价值和幸福。
从人生方法论上言,“安贫乐道”,非是言乐道者贵在安于贫困,而是言人处在不得意之时而有不变坚守。基于“安贫乐道”,我们可以畜道待时,积累资本,以为厚积薄发。
“安贫乐道”:人生强大的一种本领和活法。
人生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失败,有时会心灰意冷,感到失去前进的动力,甚至茫然失措,无所适从。如何从困境和失意中拯救自己,就是我们必须学会和掌握的一种本领和活法。
俗话说,当局者迷而旁观者清。对于陷入失败而痛苦之人来说,如果没有灵魂自救的能力,就需要藉由外在的教化和警醒使其改变自己,从心灵上进行一次痛彻心扉的洗礼。
“安贫乐道”,就是人藉由心性修养而有的一种处世之方和人生坚守之道。尝试改变自己对人生意义的看法,改变对幸福体验的认识,改变对事业价值的固有意识,换个活法将会海阔天空!
换个活法,就是从大富大贵、追名逐利的执迷中醒悟,摆脱随波逐流的世俗桎梏,重新认识自己,重新定义人生价值和幸福体验的内涵。“安贫乐道”,就是这个新的活法,虽暂时贫困而活出个乐观来。
我们的人生,虽不必有“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 (《中庸》)的圣德境界,但却可以有“穷居不损”(《孟子·尽心上》)的自得其乐。
“安贫乐道”:人生累聚能量的储备和蓄积。
“安贫乐道”,是遇到不得志的困境或窘境之时,坚持积极改造自我,藉由自身的改变来把握机遇,重新整装出发。它非是自我麻醉的阿Q精神,也非是无可奈何的精神胜利法,更非是不思进取的安于现状。
在面对生活不如意和事业不如愿上,如果不能“安贫乐道”,就将走入邪途。有的或放弃原则,肆无忌惮,胡作非为,以报复社会和他人为乐趣;有的或放弃斗志,萎靡不振,以混日子和苟且偷生为乐趣;有的或不甘现状,阿谀奉承,不择手段,以寄人篱下饱食终日为乐趣。
与以上消极被动、无所作为,甚至大逆不道的人生选择不同,“安贫乐道”方是最佳方案,最正确的抉择。在古人的人生价值观中,既认为富贵不仁为可耻,又认为甘于贫贱而无所作为同样可耻。
在古代儒家文化的语境中,“安贫乐道”,就是人生不得志之时的“博学、深谋、修身、端行,以俟其时”(《荀子·宥坐》),确立积极主动创造机会的人生志趣。
“安贫乐道”:人生自得其乐的感悟和体验。
“安贫乐道”,非是一味地顺应命运的主宰,安心做个无为无奈之人,而旨在坚守真理的信仰,为正义事业而努力拼搏,在追求自己的信仰中感受人生的崇高意义。
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贫富不免有差距,境遇不免有差别。相对的“安贫”,就是处在自己的生活境况中,虽然不能有“达则兼善天下”的人生幸福和乐趣,但也可有尊德乐道、做一个顶天立地之人的追求乐趣。
处于“势利纷华”和“智械机巧”之世俗中,我们或可知道“不近者为洁”和“不知者为高”,殊不知“近之而不染”和“知之而不用”方是尤高、尤洁的境界。
儒家人生价值观的“安贫乐道”,既可是不得志而修身立于世,“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乐趣,又可是贫贱不移、穷不失志而修身以待的人生志趣。
人的一生中,我们或暂时不能使自己大富大贵、功成名遂,但是可以使自己自尊自贵,自得其乐,愉悦体验于为仁弘道的乐趣,品尝于人生“别有洞天”的幸福。
领悟“安贫乐道”的价值精髓,我们既可以体验虽处“势利纷华”之中而不染的“尤洁”心境,又可以体验虽知智谋机巧之利而不用的“尤高”德操。
领悟“安贫乐道”的人生真谛,我们就可藉由一生努力去做个好人,一辈子去做些好事,一心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出精彩,尽己本分而履行好各种社会角色所赋予的责任担当,来感知人生高贵的意义,感受人生无憾的幸福。
中华文明五千年,历经沧桑而绵延不绝,已充分证明中华传统文化的顽强生命力,和迎接各种挑战的开拓能力。这一文化内涵,既本自“学·思·观”的探求真理而来,又呈现着“学·思·观”的理性自觉和开放思维。让我们齐心协力地一道投入“文化自信”的时代洪流之中,为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冷静的思考,清醒的应对,果敢的斗争,无愧的付出。坚信“文化自信”,践行“文化自信”,中华民族一定能够实现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