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边塞诗人分别是谁(四大边塞诗人代表作 )

《别董大》

高适,字达夫,今河北沧县人,唐朝著名边塞诗人。幼年家贫。成年后,又屡试不第。虽然四十七岁之前,生活拮据,贫困交加,但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矢志不渝,刻苦攻读,致力于为国效力。四十七岁那年,终于如愿被推荐做了一个小文官,又不愿和光同尘,不久就弃职而去。后果断弃文从武,追随唐朝著名将领陇右节度使哥舒翰。这时“安史之乱”爆发,此后十多年,他在大大小小的平叛战争中屡立战功,终于从一个诗人蜕变成一代名将。从唐玄宗到唐肃宗和唐代宗,三代皇帝对其恩宠备至,仕途一直很顺利,成为大器晚成的典范。他与唐朝另一名诗人岑参齐名,并称“高岑”;他与王昌龄、岑参、王之涣三人,合称唐朝“四大边塞诗人”;他与李白、杜甫这两位诗坛巨星,并称“三贤”;《旧唐书·高适传》说:“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由此可见,高适绝非等闲之辈。

今天复习高适的著名代表作《别董大》,原文如下: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是首送别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六年,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董庭兰在家排行老大,故又称“董大”。盛唐时盛行胡乐,但真正能欣赏七弦琴的人并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始终怜得董庭兰。”当时,董大因受主人牵连,被迫离开京城,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缺衣少食。那年冬天,高适与董庭兰相见于睢阳,今河南商丘。二人惺惺相惜,互相视对方为知音,彼此难舍难分。于是,高适就写了《别董大二首》。本诗是其第一首。

这首诗的大意是:在那个寒冷的冬天,两个有才人,一个怀才不遇,一个背井离乡,日暮天寒,游子何之,两人依依惜别。此时,黄云遮天蔽日,绵绵延延,千里不断,夕阳西下,太阳已不再璀璨夺目,而是有些黯淡无光。呼啸的北风,刚刚送走了群群大雁,又带来了纷纷扬扬的大雪,仿佛听到有壮士长啸。面对离别,高适依然豪情万丈,气度非凡地拍拍董大的肩膀,大声说:兄弟,你大胆地往前走!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普天之下哪个人不识你呢?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人在即将分手之际,全然不写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是满怀激情地鼓励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来。这首诗之所以出类拔萃,传遍大唐,名扬千古,是因为高适直抒胸臆,真情流露,又有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以及矢志不渝的坚韧性格,因而能为志士增色,为游子拭泪。正是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才把临别赠语说得如此体贴入微,如此坚定不移,从而把最朴素的语言,炼造出冰清玉洁、深情厚谊、催人奋进的诗情。

2020年12月8号晚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今河南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他出身官宦世家,早岁孤贫,五岁读书,九岁能写诗,二十六岁中进士。他先后两次从军边塞,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异域文化风俗,有亲身感受。他与李白、杜甫为同时代的诗人,相交甚好,尤其是杜甫对其多有提携。他的诗以边塞、军旅题材为主,其风格与高适相近,所以被后人并称为“高岑”。他的诗,大多描写边塞生活,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他是个多产诗人,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现存《岑嘉州集》就是岑参诗歌的总集。

今天复习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原文如下:

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

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

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

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那年八月,岑参第二次从军出塞,与前任武判官办完交接后,冒雪为其送行,临别赠诗一首:北风呼啸,席卷大地,把西域特有的白色牧草都吹断了。 西域的天气,不同于中原地区,刚到八月,就纷纷扬扬地下起了鹅毛大雪。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 所有的树木,树枝上都挂满了雪花,银装素裹,仿佛是梨花盛开。这场雪实在是太大了。雪花四处飞扬,零零散散地飞进华美的珠帘,渐渐打湿了丝质帐幕。 天气变得十分寒冷,狐皮袍子穿在身上,也不觉得暖和,丝绸的被子也显得有些单薄。

将军们用的都是兽角装饰的硬弓,此时,双手冻得手指僵硬,根本拉不开角弓。 镇守边镇的长官都身披铁甲,这时,铁甲显得更加冰冷,寒气逼人,很难穿在身上。沙漠浩瀚无垠,上面结满了冰,百丈有余,纵横交错。万里长空,愁云密布,无比惨淡。大帅帐中,摆放了盛大的酒宴,众将士纷纷举杯畅饮,为武判官送行。,胡琴、琵琶、羌笛这些西域特色乐器,一起奏响,管弦齐鸣,为宴饮助兴。

傍晚时分,军营门前,纷纷扬扬的大雪,仍旧下个不停。 军营门口插着的红旗,似乎也被冻僵了,始终指向一个方向,大风都吹不动。雪下了整整一天一夜,第二天早上,我们在轮台东门,为你送行。你走的时候,大雪已经铺满了天山,路上全是厚厚的积雪。山路盘桓曲折,你的身影时隐时现,渐行渐远,直到最后再也看不见。此时的天山, 格外的空旷静寂,看不到任何生命的痕迹,只有在雪地上,留下一串长长的马蹄印迹。

这首诗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是他第二次从军出塞时期所作。此时,他受聘为安西节度使封常青的武判官,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参谋长之类吧,而且,很受长官器重。这一时期,他热情高涨,积极向上,除日常参谋并协理军务外,还利用业余时间,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岑参在这首诗中,以诗人的敏锐观察力和浪漫奔放情怀,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高尚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

纵观岑参的这首诗,全诗句句咏雪,构思奇妙,结构自然,勾勒出一幅幅奇丽多变的雪景。准确、鲜明、生动地制造出奇中有丽、丽中有奇的美好意境,有声有色,张弛有度,有急有缓,刚柔相济。通篇充满了奇思妙想,充满了生活气息。全诗化景为情,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表达了诗人雪中送友人的真挚情谊。这首诗内涵丰富,色彩瑰丽,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堪称盛世大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是不可多得的千古佳作。学习这首诗,费了我不少功夫,由于篇幅较长,情节转换较多,有些字句不太好理解,又有些拗口,学习背诵起来有些难度,大概用了一周时间,反复记忆,总算记个七七八八,现在再完整背诵也有些难度。但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诗意境清新,构思奇妙,形象生动,过目难忘。

2021年元月2号

《凉州词》

王之涣,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今山西新绛县人。他性格豪放不羁,慷慨大方,风流倜傥,素有雄才大略。早年精于文章,并善于写诗,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他名动一时,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他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著称,是浪漫主义诗人。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尤以《登鹳雀楼》这篇经典诗作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千古绝唱。另一首《凉州词》被章太炎推为“绝句之最”。

今天复习王之涣的《凉州词》,原文如下: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诗的大意是:在那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不息,远远向西望去,河水滚滚而来,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戍边城堡,孤零零的,巍然屹立,显得孤峭冷寂。羌笛悠悠,吹奏着哀怨的《折杨柳》曲调,何必埋怨春光迟迟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

据资料记载,有关王之涣的这首《凉州词》,背后还有一则特别有趣的故事,这则故事叫“旗亭画壁”:唐玄宗开元年间,王之涣、王昌龄与高适来到一家酒店饮酒,遇到了梨园的歌手正在唱曲宴乐。

这三人才华横溢,都以诗名冠绝一时,他们彼此敬重,但是也心存一决高下的想法。于是,想到了一个游戏,就是根据歌手演唱的诗歌内容,决定他们诗名的高下。

在所有歌手演唱的情境中,一位美女歌手所唱的正是《凉州词》中的“黄河远上白云间”的诗句。王之涣非常得意,自认为诗名盖过其他两人。

从这则故事中,也可以看出来,王之涣的七言绝句《凉州词》,在当时,已经是风行一时的名曲了。

总体来看,王之涣这首诗《凉州词》,遣词造句委婉精确,诗意表现很有张力,感情表达恰到好处。他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远眺黄河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描写了戍边士兵的怀乡情,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整首诗悲切壮美,千百年来,一直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人们也一直在传颂着这首诗。

2021年2月23号晚

《出塞》

王昌龄,唐代诗人。字少伯,今陕西西安人。二十九岁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三十九岁获罪被谪岭南。三年后北归。五十岁谪迁潭阳郡龙标尉。安史之乱发生后,无奈还乡,被刺史闾丘晓所杀。王昌龄当时曾名重一时,擅长七绝,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存诗一百七十余首,多为当时边塞军旅生活题材,描绘边塞风光,激励士气,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手法细腻。辑有《王昌龄集》。

今天复习王昌龄的《出塞》,原文如下: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诗的大意是:秦朝时期的明月,汉朝时期的边关,依旧还在。守边御敌,鏖战万里的将士们,至今尚未归还。只要如今仍有像守卫龙城的飞将军李广一样的将领,长期驻守边关。就绝不会让匈奴度过阴山,南下牧马。

这首《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 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这首《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

王昌龄的这首《出塞》,太有名了,它被明代大诗人李攀龙认定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而到了后来杨慎编选《唐人绝句》时,将这首诗排为“全唐第一”,其实,就算放在现代,读过唐诗的人,这一首,算是“必背”一类的,不分老幼,人人会背的。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融情入景,把复杂的内容熔铸在四行诗里,深沉含蓄,耐人寻味。整首诗意境雄浑,格调昂扬,语言凝炼明快。

整首诗既有对长期戍边士卒的同情,又流露出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从大局出发,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深深的爱国激情。在字句锤炼上,并无惊艳之处,只是把看似平凡的字用在最确切最关键的地方,体现了王昌龄高超的艺术造诣,也充分体现了诗歌之美。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