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回老家过年
在老家,才能听到最淳朴最真挚的乡情和乡音,才能看到最熟悉最喜爱的身影和面容,才能感受到永不退色的真爱和永恒不变的温暖。
今天大年初一,我和妻子一大早就起来,儿子马珂开车带着孙女孙子从城里开车回老家,沿着干净靓丽的柏油路,十几里路很快就到家。刚坐一会,四弟西孝一家也开车赶到。父母不在了,哥哥老大就是家里的家长。三弟西忠和孩子马辉、马晓都在新疆乌鲁木齐市安家居住,今年不能回老家。十几年以来,我们每年初一都要回老家过年团聚,大家一块吃个团圆饭。
我们在哥哥家中拜完年,来到在老家的小院, 儿子开开门,放了一挂鞭炮,还有两箱烟花。噼里啪啦的鞭炮和冲天的的烟花,让小院充满喜庆的气氛,满院都飘落着五彩缤纷鞭炮的纸屑。孩子们说老房子没有人住了,放放鞭炮,震震老宅。老家的房子为1983年秋天建成,我们结婚,儿子女儿出生都是在这个小院。三间砖砌红瓦屋,配套的厨房,几株老树一个小院。过去绿树成荫,院内铺上甬道,上班回家总要在院子的梧桐树下,搭起石桌上,泡上一壶茶,慢慢细品,听听鸟鸣。晚上总有几位乡亲到我这里聊天。乡亲们找我询问些计划生育、结婚、户口等生活细事,了解了解上级有关政策,帮忙为亲戚家写封信。下班不忙时,牵住小狗到河边村头转转,生活中充满着无穷的乐趣。晚上写作到深夜,点上一支烟,在小院里转上几圈,呼吸呼吸清新的空气,看看满天的星斗、挂在天空的月亮。1996年7月搬到镇政府家属院后,母亲住在这里。每周我都要回家看看母亲,为母亲买点好吃的,和老娘聊聊天。每逢过年过节、礼拜天,我们都会领着孩子回老家看看,品尝品尝母亲做的农家饭。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对于故乡,我们永远是个孩子,从曾经那个年少时一心想逃离的梦开始。 2009 年春节后,母亲在儿女的陪伴下,永远离开了我们。小院失去了往日的欢乐,就显得冷清了。随着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但对小院的感情没有减少,时时回想在老家的光景,母亲在小院的嘱咐和希望,发生在小院的一段段故事。近几年,高铁从村头穿过,高铁滕州站建设,让和高铁滕州站不远的小村,不大安静了。家家户户手头有了征地补偿款,拆旧宅盖新楼,你争我抢。我的老院显得苍老和破旧了,周围的新房围住了我的小院,地基抬高,雨水都往我院流。在村中的小院失去了过去的光泽,显得苍老和寂寞了。
故乡离自己越来越远,回家的愿望就越来越迫切;呆在家里的时间越来越少,故乡在心里却越来越清晰。 除夕前才从济南赶来的侄子马宁和侄媳杨艳云,一早起来就忙活起来,做好了丰盛的菜肴,安排了满满两大桌。宽敞洋气的楼房里,祖孙三代十几口人,围坐在在热气腾腾的空调客厅里,喜气洋洋吃起了团圆饭,共叙家常,谈论一年的工作生活情况,说说明年的打算。酒菜飘香,推杯换盏,其乐融融,气氛活跃。
孩子们不忘在新疆的三弟和侄子们,小兄弟们微信直播相互拜年,互致问候,频频举杯。哥哥说,什么是幸福的家庭,老人说话孩子们能够听,孩子们有事愿意和父母谈,一家人能够坐在一起谈谈心、能交流交流,一家人能够互相包容,一块吃吃饭喝喝酒,有了进步大家一块分享,有什么嘛做的不够能体谅,家人能够和气团结,就是一个和睦辛福的家庭。父母给我们兄弟四个起名善、良、忠、孝,就是让我们老实做人、本分做事,传承良好的家庭风气。六岁的孙女在铺好的红地毯上,把在口才班学到的绕口令说得津津有味,还配乐演唱了《新年好》, 直到傍黑,在高铁新区挂满大红灯笼和火树银花的夜色中,驱车回到成立的家中。
老家过年是一种欢聚、是一种团圆,是一种眷恋,更是一种温暖。回家过年不需要理由,是一种无声的召唤,是千百年来中国人一种不变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