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中后期,赵国屡战屡败,连小邻居中山国也时常进犯。江湖上送了个外号:“四战之国”,意思是四面八方都挨打的赵国。
01 闲坐聊天
有一天,赵武灵王白天没事闲坐,和辅政大臣肥义聊天。二人从世事变化聊到军事作战,从先祖英雄业绩谈到了胡、狄外族也有可取之处。
武灵王说:“我想向胡、狄学习“胡服骑射”,把赵国宽袍大袖的衣服,改成胡人那种短小轻便的衣服,把步兵和车阵,改成骑兵。以提升作战能力,改变落后挨打的局面。”
可这件事颇有些惊世骇俗,武灵王担心被世人非议:“夫有高世之功者,必负遗俗之累;有独知之虑者,必被庶人之恐。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矣。”
肥义说:“夫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舜帝当年一反常规,让士兵拿着盾牌和大斧,在两军阵前跳舞,以感化三苗;衣冠楚楚的禹帝,到了南方有裸露身体习俗的国家,自己也脱去衣服赤身进入当地。”
02 武灵王下定决心
武灵王下定决心,即使全世界的人都嘲笑自己,也要穿上这件短袖胡服!
于是,武灵王穿上了短小轻便的胡服,然后派使者去请公子成也务必穿上胡服,准备召见群臣开会。
为什么要先请公子成穿上胡服呢?他是武灵王的叔叔赵成,在王室公族中声望很高,如果叔叔带头反对,这事就很难推行了。
公子成果然拒绝穿胡服,还请使者回报武灵王:“蛮夷外族向中国学习礼仪才是正道,放弃中国服饰学胡人穿短袖就是胡闹!请大王慎重考虑!”
03 做叔叔的思想工作
听使者回报后,武灵王立刻赶到公子成家里,亲自做思想工作:“剪断头发,身体刺青,衣襟向左,是百越人的风俗;染黑牙齿,以色涂额,鱼皮为帽,针线粗疏,是吴国人风俗。乡情不同,风俗不同;事情不同,礼法不同,但都是为了人民生活和事情的便利。”
他接着分析国际形势:“黄河、洛水对岸是齐和中山,东是燕和东胡,西是楼烦、秦、韩。我准备船舶、建立水军,换上胡服、建立骑兵,不但能防守边境,还可以主动出击,报中山之仇。”
他以此来敲打公子成:“而叔也顺中国之俗以逆简、襄之意,恶变服之名而忘国事之耻,非寡人所望于子!”
武灵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叔叔公子成备受感动,两次向侄子跪拜行礼说:“臣敢不听令!”
04 做群臣的思想工作
得到了公子成的支持,第二天,武灵王穿着短袖胡服上朝开会,正式发布胡服骑射的命令。
可是,文武百官几乎都是遵循传统礼教,希望赵王收回成命。以王族赵文、赵造,王子的师傅周绍等为代表的大臣纷纷进谏反对,不断陈述习俗、礼教不可变更。
武灵王继续耐心给群臣做思想工作:“夏、商、周三代的服制虽然都不同,却都能拥有天下;春秋五霸的教化虽然不同,却都能够修明政治。所以,风俗按照形势演变,礼法跟随生活方式变化,这是圣人治国之道。有主见的人不跟随他人,能创新的人不模仿古人。”
赵造直言进谏:“奇装异服,违背中庸之道,奇风异俗,会使民情骚乱。所以一个国家的统治者,绝不可以提倡歪风怪俗和奇装异服!我今天冒死也要请您收回成命!”
05 全国人民穿短袖
武灵王并没有恼羞成怒,他说:“古今风俗和礼法不同,究竟要遵循那种古代风俗和礼法呢?伏羲、神农教化而不处罚,黄帝、尧、舜处罚而不仇视。三王时代,观察时事制定法律,依照实情制定礼仪。法令制度要顺应时代,衣服、家具、器械要便于使用。”
他最后做了总结:“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你们不要再反对了。”
于是,颁布命令,在赵国推行胡服骑射。
06 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赵国人不论地位高低贵贱,都穿上了短袖胡服。武灵王接着又让国人学习骑马射箭,建立了一支强大的骑兵,大大增强了赵国的军事实力。
实行胡服骑射七年后,中山、林胡和楼烦都被征服,赵国的疆土扩大了上千里。
就算天下人都耻笑,也要坚持自己的想法,“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