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雨出自哪首诗(关于描写诗雨的诗句)

早上起来天气就十分吓人,一幅大雨将至的景象,如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的感觉。而地处武汉,千湖之城,预感到这一场雨下来,估计汉城要变海城了,其实对于南方人来说,下雨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了,每年五六月份,突然地暴雨、突然地天晴都是很可能发生的事情,但这一次可能是因为疫情的影响,心中的感觉颇为不同。

文化-诗雨

杯中的香茗缓缓的向上飘着热气,望着窗外黑压压的街道,突然想起了大文豪苏轼的一首诗,当时苏轼身处杭州吴山之巅,左眺钱江,右瞰西湖。突一声惊雷炸响,暴雨倾盆,诗人有感而发,写下此诗,流传甚广。

《有美堂暴雨》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

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

文化-诗雨

《有美堂暴雨》是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初秋作,苏轼时官杭州通判。这首诗是苏轼即景诗中的上作之一,杭州有美堂是因为宋仁宗的一句诗句“地有吴山美,东南第一州”而来。此诗生动地展现暴雨由远而近、横跨大江、呼啸奔来的壮观景象。首联非常特征地写出了雨前一刹那的气氛,在拨不开的浓云堆积低空的时候,一声炸雷从云中钻出来了,预示暴雨即将来临。颔联三句是想象,四句是亲见。颈联二句具体写暴雨,西湖比作小小的金樽,把急雨比作羯鼓声。尾联写观感,突发奇想,联想到李白故事。诗如写生画家即兴挥毫,临摹自然实景,展现大自然的壮丽雄伟之景。

文化-诗雨

诗的起首很突兀,直接入题写暴风雨来时,闷雷起自脚下,云雾绕座不散。接下就别出蹊径,描绘了一幅壮阔异常的场面。风是看不见的,苏轼却给它着色,说是黑风,以视觉代替感觉,很形象地表现了暴雨来时疾风挟着尘灰乌云的情况。“吹海立”是形容风的强烈。杜甫在《朝献太清百宫赋》中写到:“九天之云下垂,四海之水皆立。凤鸟威迟而不去,鲸屈矫以相吸。”与苏轼这一句“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有异曲同工之妙。有美堂虽然很高,但不可能见到大海,“吹海立”是想象之词,下句写风带着暴雨从东面渐渐而来,便是实指。夏天的暴雨,区域很小,来势迅猛,通过“飞雨过江来”五字,将这一情况囊括殆尽。这句诗虽然搬用了唐殷尧藩《喜雨》诗句,但妙合时地,密切无缝。《御选唐宋诗醇》卷三十四评此联说:“写暴雨非此杰句不称……且亦必有‘浙东’句作对,情景乃合。”并说只有唐骆宾王的“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方能与此方驾。

文化-诗雨

雨落在西湖里,水汽蒸腾,西湖像一只盛满水的金樽,几乎要满溢出来;雨声急促激切,又如羯鼓声,敲打着这世界。这两句从高处着眼,气势充沛,绘声状形,写景与写意交相并用。而用夸张的手法,把巨大的西湖比作小小的金樽,把急雨比作羯鼓声,想象都很奇特。煞尾转入观感。这样磅礴的雨景,令诗人震动不已,于是想让这满山飞漱的泉水沃醒沉醉的李白,让他看看如同倒倾鲛人宫室、洒下满天珍珠的奇景;同时,又等于在说要唤醒李白,请他写出美妙杰出如同珠玉般的诗篇来。这两层意思,看似不连,实际上是用了诗家惯用的“雨催诗”的典故。如杜甫《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过雨》云:“片云头上黑,应是雨催诗。”苏轼很喜欢用这典,如“雨已倾盆落,诗仍翻水成”(《次韵江晦叔》),“飒飒催诗白雨来”(《游张山人园》)。

文化-诗雨

相对于这首诗的激进、豪放来说,苏东坡的另外一首就显得十分洒脱、从容了。《定风波》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时候。他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文化-诗雨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雨骤风狂,我自不怕,舒徐行步,随性随性。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最后雨过天晴,归去!这场雨是雨也不是雨,苏轼怕雨吗?应该是怕的,但是他又不怕“雨”,这里的“雨”是人生之雨,是他坎坷一生的,困苦悲痛的雨。但是一朝顿悟,从容洒脱,莫听、何妨、谁怕、任平生、却相迎之后风雨皆无代表了他超然物外,身心自由的思想态度。他的整个一生,概括来说就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文化-诗雨

读过很多关于雨的诗句,春夜喜雨欢,秋雨梧桐愁,雨打芭蕉急,枯荷听雨悟,江南烟雨柔,杏花微雨配双燕,空山新雨在天街,巴山夜雨梦冰河,寒雨两江雨如悬。等等很多种雨,你喜欢什么样的“雨”呢?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