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是什么季节的诗句(山行描绘了山林秋景图)

提起秋天,人们往往想到的是总是一幅大雁南去,树黄花落的衰败离别之景,但有一位诗人,偏偏在这样的季节里看到了一片生机,他不觉秋景萧瑟凄凉,反而偏爱象征秋天的枫叶。他,就是杜牧。

杜牧曾在一次山中的游行时写下《山行》这一首名诗,诗中一句“霜叶红于二月花”更是为人们所熟知。为什么在杜牧的眼里,秋天的霜叶要红于二月的春花呢,这个“红”仅仅指的是颜色吗?

【诗中的霜叶为何红于二月花】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诗中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出秋天山中寒意袭人,山中小路歪歪斜斜通向高处,一幅充满寒气,寂静荒凉的山景便出现在眼前,但是第二句“白云深处有人家”让画面中立刻充满了生机——高耸入云的山顶处出现袅袅炊烟,院落掩在树林之中,露出深色的屋顶,隐隐还能听到一两声犬吠和小孩的笑声,“寒山”从一座孤山变得热闹起来,侵骨的寒气和山中孤寂的气氛似乎消散了。

“停车坐爱枫林晚”这里的“坐”解释为“因为”,因为太爱这晚霞与枫林交相辉映之景,停下车来惬意地欣赏周围的景色,哪怕在这夜晚即将到来的寒山之中也处之泰然,这一句足以显现出作者的潇洒。

“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全诗的点睛之句,作者的志趣全在这一句,风霜吹打过的枫叶,与开在温暖春风中的花不同,二月的花易被风霜夺走生命,所以霜叶比二月的花还要鲜艳,还要具有生命力。漫山的枫叶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更加红了,这寒山中的风霜也不能摧毁它,却让它更多了些倔强高傲的气质,若说二月的花如胭脂,那深秋的霜叶便是一团火,燃烧着蔓延在深秋的清冷和寂寥。诗句中的这个“红”字,不仅是指颜色,而且是蓬勃的生命力。

【饱经风霜的杜牧】

《山行》是一首写景的诗,但写景的同时,作者也在借景抒情、借物言志,诗中的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并非“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般表浅,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活经历同时在影响着诗人笔下的文字。

杜牧生于晚唐时期,这个时期的唐朝藩镇割据,政局混乱,江山风雨飘摇,20岁杜牧博通经史,在治乱之策和军事方面有自己的主张,志在挽救危亡的大唐,23岁就写出了《阿房宫赋》这样的千古名篇,其中表露出自己对于国家兴亡的深刻的思考。可惜上天捉弄,让他与众多的诗作名家同样——仕途坎坷。

公元842年,杜牧被党争牵连,外放为黄州刺史,之后迁到池州,后来经过一番波折又回到京中,但回去却并没有比以往顺利,反而更多了经济的负担,最终也没能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杜牧的起点很高,但结局却可以说是惨淡,若是其他人或许会不免叹息自己怀才不遇,终日郁郁寡欢,但杜牧并不如此,他在经历着国家和自身命运的衰落,仍然活得豁达、洒脱,生活的磨砺将他变成了更加坚定的人,所以在他笔下“霜叶红于二月花”更是表达了自己对于磨难的态度,经历了磨难的人比从前生活安稳时更有深度,就如同霜叶要比二月的花红。

【做人当如霜叶】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句是在写景,也在喻人。杜牧的一生也是饱经风霜,但他就如这深秋的枫叶般顽强,越是寒冷,就越显现出鲜艳的色彩,枫叶与寒霜对抗,杜牧与命运对抗,这份豁达,豪爽让他自己和他的诗在史书上留下了一笔绚丽的色彩。

青云阅读宝典认为,当我们遇到人生的挫折,再读杜牧的诗,从中感受他豪爽的精神,以此来振奋自己的精神,这句诗启示我们也应当同枫叶一样,即使面临生命中的风霜,也须像这枫叶一般,承受它,抵抗它,无惧它,相信风霜过后,我们就会达到更好的境界,实现更远大的理想。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