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我们现代人的观念,孙子(孙武)和孙膑不是一个人——这几乎是常识。而在古人那边,却充满着争议。因为春秋战国的称呼习惯,二人都会被尊称为“孙子”,也即孙老师。二人又都是齐国人。直到1972年山东省的银雀山汉墓被发掘,失传1700余年的《孙膑兵法》竹简重现人间,孙武和孙膑关系的历史之谜才彻底得解。
在学习完《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后,我把视线转向了《孙膑兵法》,想找寻两部兵法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巩固对《孙子兵法》的理解。昨晚(4.26),读毕《孙膑兵法》。
《吕氏春秋》对孙膑的点评是“重势”。相比孙子兵法,孙膑兵法更注重实操,对具体战术的讨论更多。比如田忌就直接向孙膑请教和讨论雁形、锥形等阵型的运用诀窍。在孙膑兵法的问话环节,孙膑似乎比直来直去的孙武更懂人心,开口闭口夸人“明将”,回去路上则会和徒弟学生说点真心话,吐槽齐威王和田忌。至于民间津津乐道的“三十六计”“擒庞涓”,书中没有涉及到前者,后者一笔带过,也没有那么多戏剧性的场面。可见后人的演绎为多。
由于竹简出土时浸泡在烂泥和污水之中,损坏十分严重,内容散轶极多,有的章节纯粹要靠脑补(各位不妨看看后面的照片,大概只有神仙才看得出来孙膑到底讲了啥)。散轶情况着实可惜,我们很难对《孙膑兵法》作进一步点评或学习。
相较而言,《孙子兵法》更为成熟、历代研究更深、传承更紧。所以下一阶段我准备搭配曹操、杜牧等十一家的注解,大约花1~2个月,把孙子兵法再吃透一遍。既是增广见闻,又可借鉴优化灵活机动的交易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