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毁原文及翻译赏析(原毁的读后感)
韩愈活动在唐代中期,当时政治藩镇割据,社会风气奢侈腐化,所以韩愈做一系列文章以正士人风气,如《原道》、《原性》、《原毁》、《师说》、《进学解》等,引领一代风气,今天试解读《原毁》,希望对现在风气也有所裨益。
韩愈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解读】开篇点题,以“君子”之名,提出要求:责己重,待人宽。
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曰:“能善是,是亦足矣。”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
【解读】从对“古之君子”的行为描述:对比圣贤,学习他们的长处,改正自己的缺点,证明论点“其责己也重以周”;同时,取人之长,用人之长,佐证“其待人也轻以约”。通过对“古之君子”的描述,使人向往,自己勤学不怠,对人取长赞扬,与下面“今之君子”形成鲜明对比。
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
【解读】本段描述了“今之君子”的表现,从待己和待人两方面说明当时的世风情况,说明“今之君子”的状态,并与“古之君子”形成对比,让人希望遇到“古之君子”,厌恶“今之君子”。
韩愈字
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解读】对时人进行评价“吾未见其尊己也”,引出下文,这样的害处是什么。
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吾尝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又尝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
【解读】本段承接上文,说明“今之君子”这样表现的原因“怠与忌”,并通过自己的实际观察确定了士人们党同伐异的事实,而他们对真正的正义与道德追求必然会下降。
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解读】通过对“今之君子”的待己与待人的态度分析,对“今之君子”党同伐异的形象描述,得出结论“做事难,做人难,求真难”。
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
【解读】最后是向上的建议,古代士人希望政策实施,只能寄托于上官和皇帝了。
韩愈像
有感于某些舆论,特回忆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