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岛人的“青黄不接”,与您理解的大不相同
“青黄不接”这个成语,小学阶段就已用得烂熟,农家出身的我,更是曾经用肚子体会过它“真切”的含义。
“青黄不接”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指庄稼还没有成熟,陈粮已经吃完,比喻,人力、财力等因一时接续不上而暂时缺乏。现在则特指人才方面后继无人。农家常指春夏之间。出自《元典章·户部·仓库》:“即日正是青黄不接之际,各处物斛涌贵。
“青黄不接”的本意:粮食问题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国农业已近20年连续丰收,“青黄不接”的真正滋味在祖国大地早已荡然无存。然而这个成语却曾经在黄岛“常年不衰”,不过其含义与本意差之千里,相同之处仅在“不接”二字上。到底何意?且听我说说曾长期困扰黄岛人的一件大事儿。
黄岛区与青岛老城区位置图
一句调侃,道出黄岛人曾经的苦涩与无奈
当地人自然不消说,外地的朋友可能不知道,黄岛虽然与青岛近在咫尺,可她与青岛之间隔着一个胶州湾,一个在西、一个在东分隔两岸,在没有胶州湾高速公路之前,黄岛与青岛之间的交通,只有轮渡一条“道”。如果刮风下雨或有雾的天气,轮渡停航,黄岛人就与青岛断了交通。如有急事非来往不可,开车走公路绕胶州湾一圈,拐来拐去需要大半天时间,大概与乘火车从济南到青岛差不多。
轮渡 百家号图片
即使是1995年12月起有了胶州湾高速公路,可遇上大雨和有雾的天气,高速公路一封闭,人们也只有“望海兴叹”的份儿,因此青岛与黄岛经常处于被“隔断”的状态。于是黄岛人借用一个成语来表述这种困局,就叫做“青黄不接”。这与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的咏叹有所不同,没有乡愁,只有“离”苦,实属无奈的调侃与自嘲。
海浪 百家号图片
亲身体验“青黄不接”的滋味
我1996年来到黄岛工作之后,对“青黄不接”的困境有了深切的体验。我所在的黄岛火车站就在胶州湾高速公路出口边上,离轮渡也不远,单位里的很多同事家在青岛市南区一带,每天上下班来回主要靠轮渡。海上早晨雾多,轮渡动辄停航,从市南区经高速来黄岛要超过一个半小时。更严重的时候连高速公路也封停。
大雾下的高速公路 百家号图片
铁路24小时“连轴转”,白班职工来不了,夜班职工就下不了班,强撑着“疲劳作业”,那种焦虑与无奈可想而知。那时车站每天的早、晚两次交接班是很不确定的一件事儿,所以我们对“青黄不接”这一窘况真是刻骨铭心而又无可奈何。
大雾 百家号图片
海底隧道成为“破局”关键
情况的改变是在2011年6月30日胶州湾海底隧道开通之后。这时同事们多数都有了私家车,无论刮风下雨,他们都能准时上下班了。不仅如此,随着原黄岛区与胶南市合二为一,现在包括原胶南西部地区,也有直通或“无缝”换乘的公交车与青岛老市区链接。所以,海底隧道的开通是终结“青黄不接”“黄岛意义”的关键节点。
百家号图片
未来“青黄一体”更加可期
据闻,连接青、黄两地的青岛地铁1号线有望今年开通,连接老黄岛与青岛市区北部的第二条海底隧道已于去年开工建设,胶州湾再也不是阻隔青黄两地交通的“天堑”,而只是为我们提供海上旅游、气候保护和海产美食的宝库了。
隧道施工 百家号图片
朋友们,如果您对这个话题感兴趣,快快分享给亲友,并组团来黄岛亲身体验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