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淤泥而不染是什么意思(类似出淤泥而不染的哲理句子)
周敦颐,北宋五子之一,他不仅将前代儒家思想加以改造来适应当时的宋代社会,同时在其中加入道家学说,从而奠定了北宋理学的思想基础。尤其是他的文章《太极图说》,更是理学在初期最具代表性的著作,贡献不可谓不大。
除开这一哲学性质极为浓厚的作品,作为周敦颐品格与修养展露的《爱莲说》,也是难得的佳作。虽然全文短短不到一百五十字,但作者却运用多种写作手法,由花及人,隐喻地表达了自己对人世的看法。可以说,《爱莲说》作为周敦颐的代表作品,分析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对研究周敦颐的修养观是有很大帮助的。
“莲”的君子之道与人生境界
1、君子应洁身自好,不沾淤泥
作为爱莲说中的名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往往作为一个人虽身处脏乱但仍能保持内心纯洁的最好体现。与陶渊明完全脱离尘世不同,当完成《爱莲说》时,周敦颐并非身处乡野,而是正在朝廷做官。而当官为政,最怕的就是贪污腐败,自甘堕落。
一方面来说,周敦颐爱并不想与腐官为伍,免得拉低自己的人生境界,但身处尘世,又不得不与这种人接触,甚至面对比他还官大一等的社会现实;另一方面来说,周敦颐也想尽自己所能,为朝廷与天下做出贡献,来完成自己的政治抱负。尤其是在以文治国的宋代,文人的政治理想往往更为强烈。
这种思想与现实的交织,再加上菊的隐逸性质太强,牡丹的社会气质太浓,便造就了周敦颐对莲花的特殊喜爱。另外,周敦颐在最后发出“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深切感叹,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其对当时北宋政坛的失望,有力抨击了那些追名逐利的肤浅之人。
2、为人应以诚为准,诚道至上
诚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各个古代典籍中都有所描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而作为理学开创者的周敦颐,自然也对这一观点极其重视,甚至将其作为自己哲学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一环,视为人生的最高境界。
“圣,诚而已矣。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
而在《爱莲说》中,虽然周敦颐并未直接描述诚这一理念,但从“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这一句中,我们是可以略微体会到诚的。
莲花生于淤泥此等会使人嫌弃的环境之中,按理来说,只有将自己生的无比鲜艳,才能获得更多人的注意。但莲花却恰恰相反,它如不施粉黛的少女,并无太多妖艳之处,似乎放在花群当中再不可见。在味道上,它也只是散发淡淡的清香,若是喜欢,便来观赏;若是不感兴趣,不来也罢。莲花以诚待人,不以外貌和味道等肤浅的东西来吸引关注,这正暗合周敦颐对诚这一理念的重视,也正因此,莲才能够更多地获得周敦颐的青睐。
3、提升道德水平,用善意与世界相处
在治理国家的政策上,周敦颐提倡出德治这一概念,认为要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准才能使国家安稳。为了实现这一理念,周敦颐以身作则,我们可在其生活与文章中处处感受出他的高尚道德。在对花草的总体描述中,“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周敦颐明确指出,在花草中是有着很多值得人们去喜爱与观赏的品种,这种对世界美好事物的热爱,也是其能够成为思想家的重要原因。
在其后的内容中,虽然周敦颐主要表达的也是自己对莲花的欣赏与偏爱,但他却并未因此而抹黑菊花与牡丹,而是也进行了客观的描写,不至于误导读者。在推举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时,不对其他同类型的进行贬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周敦颐道德水平的有力体现。
此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一句则明确表现出了周敦颐对莲花的爱护,虽然他对莲花有着无比独特的感情,但他仍能保持理智,知道怎么做才是对莲花的最好结果。对待不能表达痛苦的莲花尚且如此,在与其他人的相处中,周敦颐肯定也是带着极大善意的。
沧桑人生与北宋官场塑造出的品格
1、出生于官宦世家,饱经书香渲染
周敦颐的家庭是正统的官宦世家,其祖父、父亲、舅舅都是当时的朝廷官员,尤其是他的舅舅郑向,更是当时的龙图阁学士,为饱读诗书之人。生于这样的家庭,周敦颐从小便深受文学影响,表现出热爱思考的一面,时常询问一些如星星从哪来、太阳为何东升西落的古怪问题。
虽然这些问题往往得不到正确的答案,但他的这种求知探索精神却是十分值得鼓励的。同时,周敦颐还拥有令人惊艳的天赋,才十二三岁便已经熟读四书,并写的一手好文章,甚至在审案上还能让别人心甘情愿地发出“老吏不如也”的感慨。
如果说,学识的丰富是周敦颐思想产生的基础,那么,他的成长经历便对其思想发展方向的引导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周敦颐十一岁的时候,与其感情极好的姐姐因病不幸去世,正当全家人才怀着悲痛的心情办完丧事时,他的弟弟又在突然身亡。才正是少年,周敦颐就已经经历了两次生离死别,这对他的打击是极为巨大的。同时也令他开始了对哲学、对人生的思考,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做出了月岩悟道的举动。
十五岁时,周敦颐的父亲去世,从幸福美满的一家五口到仅剩母子相依为命。随后,周敦颐的母亲与其一起前往投奔当时身为龙图阁学士的郑向,并从此开始了自己的仕途之路。七年后,他的母亲与舅舅相继去世,周敦颐年仅二十二岁便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正是因为有着如此坎坷无常的经历,才使周敦颐将思考的中心转向人生,他的众多思想也在这种思考中形成。
2、北宋的整体政治环境是周敦颐在思想上敢为先人的动力
周敦颐生于公元一零一七年,其时正值真宗赵恒执政。在与辽国的战争中,本来占据优势的宋军却由于赵恒的个人思想,“真宗厌兵,亦遣曹利用使辽”,随后签订了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虽然条款对两国的关系称为是兄弟,但在具体的实施上却是宋朝单方面对辽国的屈服与退让。
虽然该条约的签订降低了大量军费,并使两国保持了多年的友好关系,但北宋在军事层面上却彻底落入了下风。在宋真宗执政后期,沉迷于自己所营造的英主假象中,“封禅事作,祥瑞沓臻,天书屡降,导迎奠安,一国君臣如病狂然”,加深了宋朝的社会矛盾。尤其是宋夏战争中宋朝的再度战败,再度使宋朝在军事上陷入极大的劣势,民族自信心也大大降低
在周敦颐的为官生涯中,他也多次见识到了官场的黑暗一面。如身为转运使的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几乎每次审案都必定杀人,虽然周敦颐并不惧他,但在之前的审判中,死去的无辜者数量必定也是不少的。
虽然周敦颐自己“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廉于取名而锐于求志,薄于徼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及茕嫠,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但整个北宋政坛如他这般的人寥寥无几,王逵那般的酷吏却遍布朝野。身处这样一种一种国势不如辽夏,政治环境还并不清净的境地,周敦颐自然想要做出改变。
周敦颐的思想拥有极大的现实价值
君子不只是能够在他人的交往中保持自己的良好品行,更是需要做到在对任何事情的处理上都问心无愧,这种理念对人的影响深远巨大。周敦颐以身作则,为人清廉且治绩优秀,在各方面都表现出君子的品性,如果每个人能都在为官时做到洁身自好,那么吏治便会呈现出向好的一面,从而使国家富强、人民生活安定。
此外,他认为提高全民的道德素质是国家政策的重中之重,老师便需要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他提出“师道立,则善人多;善人多,则朝廷正,而天下治矣”的想法,这有力推动了北宋教育的发展,并促进了尊师重道风气的产生。而他的诚思想,更是能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一个拥有良好诚信的社会是必定能够获得快速发展的。
总结
周敦颐的思想深刻且丰富,《爱莲说》中所体现出来的只是他人生修养的一部分,并不能作为他全部思想的概括。虽然周敦颐并未在政治上作出一番伟业,但其对宋朝乃至中国的思想影响,却是极为巨大的。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思想,才促使了一个又一个敢为人先的大家出现,为中国的文化增添更多光彩。
参考文献:
1、《从周敦颐〈爱莲说〉看“慎独”修身》
2、《周敦颐的思想贡献和历史地位及其现实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