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角乌头的意思是什么(马角乌头的意思及典故)
乌头马角
同“乌头白,马生角”。清 钱谦益《一叹示士龙》诗:“一叹依然竟陨霜,乌头马角事茫茫。”
并列 乌头变白,马首长角。比喻不可能实现的事。
语本《燕丹子》卷上:“燕太子丹质于秦,秦王遇之无礼,不得意,欲求归。秦王不听,谬言令乌头白,马生角,乃可许耳。丹仰天叹,乌即白头,马生角,秦王不得已而遣之。”
柳亚子《夜梦陶公醒而赋此》诗:“~费疑猜,又见离魂入梦来。”△多用于描写不可能实现的事。→乌白马角 异想天开。
故事出自《燕丹子》
燕国的太子丹在秦国做人质,秦王嬴政对他无礼,太子丹的志向得不到伸展,想请求嬴政放他回到燕国。嬴政不从,于是谎称:“如果乌鸦变成了白头,马能生角来,我就允许你回去。”太子丹仰天长叹,〖天上掉下了粮食,〗乌鸦当时就变成了白头,〖低头叹息,〗马就生了角。〖橱柜中的木雕长出了肉脚,井上的树木跳过了水沟。〗秦王不得已送太子丹回去,却又在他必经的桥上安上了机关,想要陷他于死地。太子丹经过的时候,〖水里窜出了一条蛟龙,〗于是机关失灵了,太子丹才得以平安。
到了城门口,沉闷还没开。太子丹就学鸡叫,所有的鸡都叫了起来,于是得以逃回。特别怨恨秦国,总想报复秦国。(按:“低头叹息”四字,从张华《博物志》补;粮食、木雕、树木之事,从许劭《风俗通义》补;蛟龙之事,从林坤《诚斋杂记》补。)
于是太子丹奉养武士,无所不至。他给自己的老师鞠武写了一封信:“我是一个很差劲的人,出生在僻陋的国家,成长于贫瘠的土地,未曾瞻仰君子高妙的教诲、通达之人的大道。但是我的想法还是要有所陈述,非常荣幸得到了老师的垂青。我听说大丈夫所羞耻的,是受辱而苟活于世;贞德的女子所羞耻的,是被劫持而损失贞洁。所以才有宁可自刎也不回头面对着煮沸的油锅也不躲避的人,难道是他们乐于死亡而忘记了生存吗?是他们的内心有所坚守啊。现在秦王逆天而行,行为如虎狼一样暴虐,对我无礼,可以说是诸侯中最坏的了。我每每想到这里,痛入骨髓。料想一下燕国的军队无法抵抗,想要成年累月的守卫,力量也不充足。所以我才要收拢天下的英雄勇士,倾国所有来奉养他们,再用重金美言来引诱秦国。秦国贪图我们的贿赂,相信我们的话,那么只需要一剑刺过去,就相当于百万之师的功劳。顷刻之间,可以化解我受到的万世难遇的耻辱。如若不然,就是让我生无面目于天下,死又怀恨于九泉。必定让诸侯以我为笑柄,易水之北的燕国土地,还不知被谁占有。这也是您的奇耻大辱。我恭谨地送上我的书信,希望您能慎重地考虑一下。”
鞠武回信说:“我听说只图快意就会有亏于行动,只图心中快乐就会伤及到本性。现在太子要解除压在心底已久的怨恨,实在是我应该碎首殒身也不能回避的。但是我私下里认为:有智慧的人不能靠侥幸来希求成功,明智的人不能屈从自己的志向来满足自己的心意。事情有必胜的把握然后再行动,身家性命一定有所保障然后履行。这样才能保证事发没有失误,行动不必后悔。太子看重匹夫之勇,相信一剑的功效,而寄希望于成功,我认为还是疏于考虑。希望您能好好想想。”
太子丹得到回信之后非常不开心,于是召见鞠武当面请教。鞠武回答说:“我认为太子应该按照我说的话去做,那么易水之北,就永远没有受到秦国攻击的忧患,我们周边的诸侯,也必然对我们有请求了。”(按:意即成为成为天下霸主)
太子丹说:“这还需要等待漫长的时间,我的心里忍耐不下去啊!”鞠武说:“我是为太子深思熟虑过的啊!对待秦国,快不如慢,跑不如坐,(按:意即为动不如静),当今之计,应该联合楚国、赵国、韩国、魏国——虽然需要一段时间,但是事情一定可以成功。我认为这才是良策。”(按:若是因历史,则此时韩赵两国已亡。但按照小说的意思,此时两国还在。把韩赵两国灭亡的时间延后,给后文荆轲的故事以充足的时间,故事也才从容——小说家言,不能当真,此处为一。)
太子丹于是高卧,不再听鞠武的话。鞠武说:“我不能为太子出谋划策。但是我认识一个人叫田光,他内心高深,颇有谋略。我愿意让他来见太子。”太子丹说:“遵命。”
田光觐见太子丹。太子丹站在台阶一侧迎接,迎接之后行再拜之礼(按:再拜,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起身拜两次,表达敬意)。坐妥当后,太子丹说:“我的老师鞠武先生不因燕国鄙远而我无能,邀请先生来到敝地。如今燕国在偏僻的北方,与蛮夷之地相接,而您却不以为辱,能让我得见您高贵的容貌,侍奉在您的身边(按:原文此两句对调,却明显与时间先后不符,疑为错简),这真是有赖祖上神灵保佑,才能让先生屈尊到此啊!”田光说:“自我成年以来(按:《礼记》:‘二十曰弱,冠。’即束发,为成人之礼),直到今天,只是仰慕太子高美的品行,认为太子的生命美好而已。太子有什么要教导给我的吗?”
太子用膝盖行进,走至田光面前,眼泪横流,说:“我曾经在秦国当人质,秦国对我无礼,我每天心中焦灼,希望能报此仇。但是论人数则秦国多,燕国少;算实力,则秦国强,燕国弱。想要合纵(按:合纵,是战国纵横家苏秦的主张,要求东方六国联合,西向抗秦。秦在西方,六国土地南北相连,故称合纵。与此对应,六国与秦国联合则称为连横,是另一纵横家张仪的主张),心中又不能忍受这种漫长的煎熬,经常吃饭不能分辨味道,睡觉不能安于枕席。即便能让燕国与秦国在同一天灭亡,对我来说也是死灰复燃,白骨再生了。希望现实帮我想想办法。”(按:抛开这篇小说不看,“死灰复燃”一词最早出自《史记·韩长孺列传》,韩长孺,即韩安国,汉朝景帝武帝两朝臣,睢阳人,原在景帝之弟梁孝王刘武手下当差,后来因事被捕,关押在狱中。狱吏田甲认为韩安国失势,就经常借故凌辱他。韩安国问狱吏:“你把我看成熄了火头的灰烬。难道死灰就不会复燃?”狱吏小说:“若是死灰复燃,我就撒尿浇灭它!”后韩安国出狱,韩安国笑道:“现在死灰复燃,你可以撒尿了。”最终善待田甲。这就很给我们疑问,鲁迅等人所称其为“汉前”的作品的说法是否可靠。)
田光说:“这是国家大事,请让我想想。”从此之后,太子丹安排田光住在高等宾馆。为他准备三餐,不停地询问,这样下来一共过了三个月。太子丹很奇怪田光竟然也想不出办法,于是把田光左右侍奉之人屏退,问道:“先生既然肯垂怜哀愍我,已经许诺赐教于我上等的谋略。我在先生身边侧着身子全神贯注地等着听,可是我来到这里已经三月,先生难道已经‘有意’了么?”(按:有意?有什么意?有主意?有见解?有意欺瞒?我们不能知道。)田光说:“即便没有太子这番话,我也会尽力来想办法的。我听说良马年轻的时候,可以用很少的力气就行走千里,等到他疲乏老朽的时候,连道路都不能识别。(按:取路,我们把‘取’字理解成选择,不能选择路,就是不认路的意思。齐桓公老马识途发生在春秋,这里说老马不能‘取途’。我们绝不能说此事发生在齐桓公的事情之前,否则与历史的发生先后不符。我们不说韩安国的事情发生在书成书之前,于此理同。)太子听说我的时候我已经老了。想要给太子奉献良策,则太子不能按照我说的行动(按:言外之意,田光的意见也是希望合纵求胜,田光知道太子丹不会采纳,于是闭口不言三月);想要奋力效劳,可是我又不能(按:言田光已老)。然而我私下里观察您的宾客,没有一个是可以任用的。夏扶是血勇之人,一生气脸就发红;宋意是脉勇之人,一生气脸就发青;秦武阳是骨勇之人,一生气脸就发白。我认识一个人名叫荆轲,是神勇之人,纵使生气脸色也不变。荆轲博闻强记,身强体壮,不拘小节,要建大功。曾经在卫地居住,让贤士大夫脱难的有十多人,其余的庸庸不可称。太子想要成大事,非此人不可。”(按:田光以勇为标准评价太子丹的门客,还从脸色上讲究,证明此时田光已经有用刺客成事的意思在里面。)
太子丹离开席位,行再拜之礼,说:“如果能够借助先生的灵光,与荆君结交,那么燕国的社稷就可以长久不灭,全凭先生玉成此事。”田光于是起身离开,太子丹亲自把田光送到门口,拉着田光的手说:“这些都是关乎国家的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田光〖俯下身去〗笑着说:“是。”(按:“俯下身去”四字,从《史记·刺客列传》补。)
〖太子丹让田光和鞠武去拜访荆轲,荆轲喝的酩酊大醉,正在那里睡觉。田光和鞠武就在荆轲的耳朵里吐了口唾沫,然后离开了。荆轲觉睡醒了,就问他的妻子:“谁在我耳朵里吐唾沫了?”他的妻子告诉他:“刚才太子的老师鞠武来了,跟田光两个人吐的唾沫。”荆轲说:“出于他口,入于我耳,一定是大事。”〗(按:这一段从《金楼子•杂记篇》补。《金楼子》,南朝梁元帝萧绎著。)
于是去见荆轲,说:“我不自己度量自己无能,把您的声名上达到太子。燕国太子丹,真的是天底下的士人(按:这里的士不是从社会等级上说,而是从道德思想上来说的),把心中所有的希望都倾注在您的身上,希望您不要怀疑。”
荆轲说:“我有自己鄙薄的志向,经常说:‘如果能让我诚心相向的我会毫不顾惜地献身,但是跟我主观情感相异的,我便一毛不拔。’现在先生让我与太子丹交往,我愿遵命,不敢违背。”
田光说:“我听说士人不能让别人怀疑他。太子送别我的时候,说:‘我所说的都是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这是怀疑我啊。被人怀疑却苟活于世,是我所羞耻的。”面向荆轲,吞舌而死,荆轲于是前往燕国。
荆轲抵达燕国,太子丹亲自驾车,把左边的席位空出来。(按:中国古代一般以“右”为尊,但在车上例外,以“左”为尊位。因为车座一般是御者居中,警卫人员居右,为“参乘”,又叫“车右”。左边才是主位,一般表示对客人的尊敬,“虚左以待”。这里太子丹亲自驾车,自然坐在左边,而对荆轲表示尊敬,自然留出左边的座位。)荆轲牵引着车索,也不谦让(按:绥,古代登车时手挽的索)。
到了太子丹的宫殿,座位安排已定,宾客们济济一堂。荆轲说:“田光褒扬太子有仁爱之风,说太子是不世出的大器,高尚的品行可以天齐,美好的声誉充满人耳。我从卫国的国都出发,望着通往燕国的大道,历经艰险而不以为辛劳(按:《说文》:‘勤,劳也’),望向远方而不以为远。现在太子用对待老朋友的恩情来礼遇我,有用对待新朋友的办法来尊敬我,这正是我不再谦让的原因,士人信任对了解自己的人。”
太子丹问:“田先生现在还好吗?”荆轲说:“田光送我的时候,说太子告诫他所言都是国事,以自期许大丈夫却不被太子相信为耻,已经面向我吞舌自尽了。”太子大惊失色,叹息流泪说:“我告诫先生,哪里是怀疑他啊。如今先生自杀,也让我无颜再活在世上了!”
茫然良久,很久都不开心。
自那之后,太子丹每天摆酒宴请荆轲。有一天,酒喝到差不多的时候,太子起来为荆轲祝寿(按:寿,古礼,奉酒祝福,希望被祝福者长寿)。夏扶向前说道:“我听说如果士人受不到乡曲的赞誉,就无从讨论他的德行;马没有驾车的技能,就无法决断它的优良。现在荆轲先生从远方而来,将用什么来教导太子呢﹖”想要在隐微的地方触动荆轲。
荆轲说:“一个有超世之行的士人,是不必合于乡曲之人的;一匹有千里之相的良马,又何必去让它驾车。当年吕望操刀在肆、渭阳垂钓的时候,天下都认为他是一个贫贱的人,他遇到了周文王,则成为了周师;良马在拉盐车的时候,犹在驽马之下,等到他遇见了伯乐,就会有千里之功;像这样的人才这样的良马一定要在乡曲称赞之后才说他好,在拉车之后才说马良吗?”
夏扶问荆轲:“你用什么来教导太子呢?”
荆轲说:“我要让燕国继承召公的遗风,追寻当年甘棠树下断案的教化,向上要与三王并称为四,向下也要与五霸同称为六。那么您又如何呢﹖”
在座的人都给荆轲叫好。到了酒喝完了的时候,也没有人能让荆轲屈服。太子丹特别高兴,认为得到了荆轲就永远不用担心秦国来攻了。
过了几天,太子丹和荆轲一起回到东宫,对着池塘观赏。荆轲捡起一个瓦片去打乌龟,太子丹让人捧上一盘金子。荆轲用金子去打乌龟,金子打完了便又捧上一盘。荆轲说:“不是替你吝惜这些金子,实在是因为我的肩膀太痛了。”后来一同乘坐千里马。荆轲说:“听说千里马的肝味道不错。”太子丹当时杀马进肝。樊於期投奔太子丹,太子丹在华阳台上置酒款待。喝酒的时候,太子丹叫出了一个能弹琴的美女。荆轲说:“弹琴人的手好美啊!”太子丹当即把弹琴人送给了荆轲。荆轲说:“我只是喜欢她的手罢了。”太子丹当即把弹琴人的手斩断,用玉盘子呈到荆轲面前。太子丹与荆轲经常在同一张桌子上进食,在同一张床上就寝。
又过了一些日子,荆轲舒缓地说:“我在这里侍奉太子,已经三年了,太子对我优遇甚厚,用黄金给我打乌龟,把千里马的肝取给我吃,把美女漂亮的手切下来用玉盘成给我。即便平庸之人受到这样的优待,尚且尽其所能,效犬马之劳。如今我经常侍奉在太子身边,听说有抱负人的品节,死的有的比泰山还重,有得比大雁的毛还轻,只是看用在什么地方了。(按:原文是:‘闻烈士之节,死有重于太山,有轻于鸿毛者,但问用之所在耳’此句与司马迁《报任安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颇相类,这也是我们怀疑本文在《史记》和司马迁之后的原因。)请太子教导我吧。”
太子收拢了一下衣袖,正色说道:“我曾经在秦国游历,秦国对待我不以其道,我以与他同时生活在世界上为耻。如今荆君不以我为无能,屈尊来到我们这样弱小之国。现在我把国家大事托付于您这样的忠厚长者,不知道应该怎样表达我的意思。”荆轲说:“现在天下的强国没有比强国更强大的。如今太子的力量还不能威服诸侯,诸侯也不会怪怪被太子任用的(按:言外之意,合纵求强的办法是靠不住的)。太子率领燕国的将领去抵抗,便仿佛用羊统帅狼,让狼去追逐老虎(按:把‘众’翻译为‘将领’,是有缘故的。这里把太子丹比喻为羊,把‘众’比喻为狼,把秦国比喻为虎,可见‘众’比太子更强大,不能为太子统御,所以我们认为是燕国的将领群)。”太子说:“我忧愁计划此事已久,只是不知道应该怎么办才好。”荆轲说:“樊於期在秦国获罪,秦国很急切的想得到他。此外督亢之地,也是秦国的贪念所在。现在我要能得到樊於期的首级和督亢的地图,那么事情就可以成功了。”太子丹说:“如果事情可以成功,把整个燕国献出来,我都甘心。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才来投奔我,如果要我出卖他,内心不忍啊。”荆轲沉默不应。
又过了五个月,太子丹担心荆轲反悔,于是见荆轲说:“秦国的军队已经攻破赵国,已经临近燕国。(按:此时赵国才亡!)事情已经非常急迫了。虽然想经常侍奉您,又哪里能够呢?如今我希望先排遣秦武阳,怎么样?”荆轲大怒道:“今日去了而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是王八蛋(按:竖子,骂人秽语,如言王八蛋)!我之所以没有出发,是在等待我一个朋友。”
于是荆轲私下去见樊於期,说:“我听说将军在秦国获罪,父亲、母亲和妻子,都被活活烧死。又用赏格一万户的封地、一千斤金的酬劳来通缉先生,我为将军的遭遇感到悲痛。如今有一个计谋可以血将军之辱,解除燕国之耻,将军可有意么?”樊於期〖仰天长叹,流着眼泪〗说:“我每次想到这里,日夜流泪,只是想不出一个计策。如果有幸能够得到荆君的教导,我愿意听命!”(按:“仰天长叹,流着眼泪”,从《史记》补。)
荆轲说:“如今我希望得到将军的头,与燕国督亢的地图来献给秦王,秦王必然高兴,如果他高兴,自然愿意接见我。我便趁机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刺他胸部。然后历数他背负燕国的罪行,责备他迫害将军之仇,则燕国被欺侮的耻辱能血,将军的积愤也可以消除了!”
樊於期起身,握住手腕,拿着刀说:“这是我日夜想要做的事情,如今接受您的命令!”于是就割颈自杀而死。头掉在背后,眼睛还没有闭上。
太子听说,亲自驾车赶过去,伏在樊於期的尸体上痛哭,非常悲伤。过了许久,无可奈何,于是把樊於期的头装在匣子和燕国督亢的地图一起,献给秦国,让秦武阳做荆轲的副手,一同前往秦国。(按:《史记》在秦武阳做荆轲的副手之前说,太子丹又预先寻求天下锋利的匕首,得到了赵国徐夫人的匕首,用一百金买下,让工匠用药水加工。这里没有这个细节,大约是小说作者认为此会影响到荆轲的英雄形象。我们不在正文当中补出,但此处说明,表示对小说家意见的尊重。)
荆轲启程前往秦国,也没有挑拣日子就出发了。太子和宾客们知道这件事的人都穿着白衣白冠来送行,到了易水边上,〖祭过路神,〗荆轲起身祝寿,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探虎穴兮入鲛宫,仰天嘘气兮成白虹。〗”高渐离击筑,宋意随之附和。(按:祭路神事,从《史记》补。“入虎穴”两句,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补,笔者孤陋,不知道这两句话的源流在哪里,但《东周》书相关章节全依《燕丹子》,因此怀疑这两句是《燕丹子》的轶文。)发出激愤的声调,则送行的人头发都竖起;发出凄哀的声音,则士人都流泪。荆轲与秦武阳上车,始终不曾回头看一眼。两人离开之时,那位曾经在酒席上为难荆轲的夏扶来到车前自刎送别。两个人经过阳翟的时候,荆轲买肉的时候由于斤两的问题跟人家争执起来,屠夫侮辱了荆轲,秦武阳就想揍那个屠夫,被荆轲制止了。
向西到秦国,至咸阳,〖荆轲拿着价值千金的礼物,优厚地赠送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通过蒙嘉向秦王说道:“燕王惧怕大王的威势,如今奉献出樊於期的人头与督亢的地图,愿意成为北方的臣子。”
秦王非常开心,在百官的陪同之下,数百位卫士持戟站立,〖穿上朝服,在朝堂上安排最隆重的“九宾”大典的礼节,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
荆轲捧着装有樊於期头的匣子,秦武阳捧着地图。钟鼓齐鸣,群臣齐呼万岁。走到殿前的台阶下,秦武阳脸色变得很白——按《燕丹子》所记的田光的话,面白应该在秦秦武阳十分恐惧,两腿不能移动,面色如同死灰一样。(按:面如死灰,出自《淮南子·修务训》。书中言申包胥在秦庭“昼吟宵哭,面若死灰,颜色霉墨,涕液交集。”此处说秦武阳面如死灰,即是灰白色,按照前面的说法,则是秦武阳发怒的表现,所谓“武阳骨勇之人,怒则面白”,此处又说脸色变白的原因是“武阳大恐”还进一步描写他“两足不能相过”,似有与前抵牾之嫌。但作为小说而言,此处如不说秦武阳害怕,又显不出荆轲的勇敢。)秦王感到奇怪,荆轲回头看看秦武阳,对秦王道歉说:“北方蛮夷地区的粗陋人,没有见过天子,所以害怕,希望大王稍微宽容他一下,让他面前完成使命。”秦王说:“荆轲,你起来,把督亢的地图呈上来!”
秦王展开地图,地图全展开时匕首就露了出来,荆轲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着匕首就准备刺他,历数秦王的事情说:“您欺负燕国日子已久,对天下贪婪暴虐,樊於期没有罪,你却将他灭族。我将为天下之人报仇!如今燕王的母亲已经重病(按: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疾甚曰病’),与我约定的时间非常短暂,你要听从我的话就能活命,不听就得死!”
秦王说:“今日的事情我听从你的意见就是,我希望让我听一听琴声再死。”
于是招来琴女〖文馨〗鼓琴,琴女唱道:“罗縠单衣,可掣而绝;三尺屏风,可超而越;鹿卢之剑,可负而拔。”(按:本歌的意思是说:丝绸单衣轻飘飘,略一用力就拉断;三尺屏风不算高,一跳就可越过去;鹿卢宝剑长又长,负在背后可拔出。关于琴女的名字,元人陶宗仪《说郛》卷一○○录宋虞汝明《古琴疏》说是“文馨”,明人董斯张在其《广博物志》中转引《古琴录》,说“文馨或作漏月”。)秦王听从琴歌的意见,背起剑来把它拔出,割断了这自己的衣袖,跳过屏风开始跑,荆轲拿起匕首向秦王扔去,结果扔在了铜柱上,迸发出火花。秦王上把荆轲两只手都砍掉。荆轲靠着柱子笑着,两脚伸开象箕的样子坐在地上(按:箕踞,傲慢的动作,表示对人的侮辱),骂道:“我只是疏忽,被王八蛋给骗了。燕国的仇不能报,我的功业不能建立了!”
〖秦王的待臣上前,杀死荆轲。事后秦王头晕目眩了很久。〗(按:本句从《史记》补。)
《燕丹子》三卷,历代目录书皆不着撰人。其成书年代,不少学者经考证,提出秦汉之间、东汉之说,但莫衷一是,难成定论。自司马迁《史记》以后,不少文献都征引过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有同有异,可知从汉代起就有关于燕太子丹的故事流传民间,然后由文人搜集写定。将它看作是一部颇为完整的汉人传记小说,是比较适当的。
此书写战国末期燕国太子丹,因在质于秦国时受到秦王嬴政的无礼待遇,遂发愤向秦王复仇。最终募得刺客荆轲,百方满足荆轲的生活需求,荆轲遂冒死赴秦,在陛见秦王时奋力行刺,结果反被秦王所杀。作品写得有声有色,充溢悲壮气氛。